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独立青峰

发布日期:2016-10-10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历史上谈诗大都“尊唐而黜宋”,但“唐诗之美在情辞,宋诗之美在气骨”也被大家所认可。这里不仅是指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作品,也包括一些名气并不很大的诗人作品。尤其是身处乱世之中、流离亡国之途的宋末诗人的诗。当然,文天祥自不必说。他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名垂千古,声震华夏。
  今天且谈另一位南宋诗人谢枋得《武夷山中》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也是一位具有民族骨气和刚毅性格的诗人,曾力抗元军,威武不屈。南宋灭亡后,他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拒绝事元,不屑为官,最终绝食,为国殉身。这首诗是他在南宋败亡十年,流亡福建时所写,看似山水诗,却无悠闲意。抒情,言志,寄怀,兼而有之。
  细品一下吧。十年无归梦,只因国破家亡;独立青峰间,依旧傲骨挺然;神州叹寂寥,曾经山雨已歇;不改坚贞心,愿得梅魂高洁。
  如果我们在品读这首诗时,联系作者屡次拒绝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利诱,坚守以死报国的贞亮节操,对他“独立青峰野水涯”、“几生修得到梅花”的诗魂,当有更深感悟。
  笔者在品吟此诗时,同时拜读了他的《却聘书》一文。对此等文章,心中“三拜”当不为过。《却聘书》是谢枋得对当时已经降元的老师留梦炎“劝降书”的复信。“却聘”,即拒绝征召,换言之,拒绝“出仕”,拒绝“为官”。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以“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让其师留梦炎“察某之心矣”。话似恳切,却凛然大义。诗人的忠诚爱国心,宁死不屈意,于今读之仍触目可感,为之动容。真乃一纸文章,千秋忠义,满满正能量。当收到弟子《却聘书》,曾经为人师表的留梦炎不知会作何感想。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此师何论“贤”乎,而是人格节操之卑下也。笔者以为,将此文与《武夷山中》及诗人的其他一些诗——如《北行别人》“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和曹东谷韵》“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并列而读,不仅可以全面了解诗人的诗心文意,更可感受到一颗灵魂的忠烈与分量。
  品吟之间,又有些感慨。国破家亡已十年,诗人依然不渝志。面对“北庭”屡次劝降,只要回头,只要伸手,就可为官,就会得势,就可不再飘零,就可荣华富贵。但诗人眼不为所惑,心不为所动,而是毅然拒绝。绝不苟且,也不贪生,精忠报国,成仁取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仰为泰山重,不作鸿毛轻。这一情感何其珍贵,精神何其高尚也。写到这里,不由得又想到,如此的壮举与品德,能为今人所接受吗?如此的思想与境界,能照亮今人的灵魂吗?
  能,当然能。虽然悲壮岁月,已成往事,“人生代代无穷已”;虽然风云变幻,千磨万击,“一片丹心向阳开”。现今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人文精神面貌各异。但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崇真、向善、忠诚、正义之道德底线不应突破。也许感叹过世风日下,也许看到过糖衣炮弹。但有媚颜,就有傲骨;有不平,就有公正。诚然,我们身边出现为一己私利出卖良心的小人,也有扔一根骨头就会摇尾乞怜的另类,但鱼龙混杂终多龙骨,大浪淘沙始见真金。君不见神州大地,漫卷清风,荡涤浊流,激扬意志;君不见举国上下,捍卫真理,崇尚正道,高扬正义。中华民族自古所传承的爱国精神,浩然正气,依然长存于天地间人寰中。
  是啊,“独立青峰野水涯”,何必问“几生修得到梅花”?诗人以其真品性,真人格,已得“梅花韵”,已成“梅花魂”。而且,并非暗香浮动,乃是馨香万里。文章到此,似该结束。但提及梅花,还想多说几句。以梅花诗抒情励志,自古至今,可谓久矣。唐朝崔道融“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南宋陆游“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元朝王冕“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霜寒风劲,梅花摇曳,高标逸韵,动人心襟。直至当今“三九严寒何所惧”的“朵朵红梅”,蕴涵红岩精神,象征崇高理想,成为时代强音,激励多少人的革命意志与情怀。而伟人毛泽东书写“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更是独树一帜,立意高超;仰望苍茫,挥写豪迈;英雄无畏,不惧高寒;坚定信念,风光无限,开出一个新的梅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