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公恩勿私谢

发布日期:2016-10-21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晋国大将羊祜,病后再三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然后再把荐稿烧掉。晋武帝问他:“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回答:“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 意思是说:选贤任能是国家的事情,不能让被选者感激私人。从此,“公恩不私谢”这句话就流传开来,并成为官场上的一种美德。
  通俗地讲,“公恩”是指一个单位或个人受到组织培养、集体关心,提升了职务、调动了工作、参加了培训、评上了奖项,或解决了难题。“私谢”即个人得到好处后,认为是某个领导“关心”的结果,把功劳记到私人头上,去感谢个人。
  古今贤者都十分忌讳“公恩私谢”。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喂他吃东西,十分恭敬。然后,守疆官吏偷偷问管仲:“假如你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谢我?”管仲说:“假如我被重用,将会用人以贤、选人以才、赏人以功,皆出公心,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管仲“不以国事报私恩”,他没有报答“跪而食之”的官吏。明代首辅杨溥向皇帝推荐县令范理,将范理提升为德安府知府。同僚们得知后,都劝范理应重礼感谢杨首辅,范理却说:“首辅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公事,非私人之交。有道是公不私谢,如若重礼答谢,岂不亵渎了首辅的厚爱之心。”范理不搞“公恩私谢”,成为美谈。汉宣帝时,贤臣车骑将军张安世推荐一个人当了官,此人得知是车骑将军举荐的,便特地上门感谢。却不料,此举令张安世大为恼火。他对表谢人说:“我举贤荐能,难道是为了得到对我私人的感激吗?”从此,张安世对表谢人连理都不理。
  封建士大夫能做到“公恩不私谢”,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胸怀和境界就更高了。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王进喜,到后来的孔繁森,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在意回报。正如焦裕禄为群众办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当不少人称他“恩人”,上门“报答”时,他却谦逊地说:“这是党组织给予的温暖,我只是做了点应该做的事情。”
  “公恩私谢”危害极大。把党组织的恩情记在某个人头上,过于强调个人作用,弱化了组织功能,削弱了组织权威;把组织的关怀当成是领导本人对部属或下级的恩惠,从而形成感情上的依附关系,本当感恩组织却变成了感恩个人;彼此之间只有私谊,没有公义。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小团体、小圈子,滋生腐败现象,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这样一来,就把党对干部的关怀、培养,变成了个人的施舍,使得组织“公恩”异化为私人“恩典”,有些“获喜”者便以金钱等方式“答谢”某个领导,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就变成了个别人进财谋利的“摇钱树”。
  报恩,是一种美好情感;报恩,是一种君子之风。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报父母养育之恩,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报他人的相助之恩;从姜子牙感念文王的知遇之恩,助其子武王建立周朝,到韩信送漂母千金以报其一饭之恩……这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道德光辉,它以人性为支撑,是个人的道德行为,当极力传承与发扬光大。
  但是,“公恩”无须“私谢”。不论是提拔重用还是获得荣誉之时,每个人都要懂得其中的缘由和该怎么做。公权是人民给的。人民将权力委托给政府,再由政府配置给各级官员,赋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去行使,不论谁来做具体执行人,都代表的是公家,不是哪个人的恩赐,所以官员用公权为人民群众办事,不事张扬、不图回报,更不用谢恩。“获喜”要正确对待。“虞舜不逢尧,耕耘处中田。太公未遭文,渔钓泾渭川。”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确实离不开领导的关心、赏识和厚爱;但要知道,一个人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某个人的“提拔栽培”,而是党给了发光发热的舞台,是人民给了成功的机会。报答国家和人民。得到提拔重用或赏赐的干部,如果真的心存感谢,就应该感谢“公门”而不是“私家”,要以优异的工作业绩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和信任,练出过硬素质就是对组织的最好感恩、干出一流业绩就是对上级的最真礼物、创造先进单位就是对领导的最大回报,让心思精力向岗位上集中,聪明才智向事业上聚焦。(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