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三十五】取民心 舍私心 惩贪心 治政心

发布日期:2016-10-26信息来源:清风扬帆网字号:[ ]

  专题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自2016年10月1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期间后,在社会各阶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中国自古都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陋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类反腐败举措,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示了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重视,在日益严峻的反腐败斗争中,党可谓是刮骨疗毒,有损失,但亦是必然,更是决心。
  突破腐败怪圈,民心之所向
  纪录片中落马的官员,有些是基层普通农民工出身,有些是知识分子,一步步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但最终却成为了腐败份子,不禁让人唏嘘和悲哀。腐败的怪圈之一,自己越是不屑和厌恶成为的人,最终却反而成为了那样的人。这样的阴影投射究其原因不是你向自己讨厌的人发展,是认同的结果,意识层面讨厌,但潜意识要反着做,讨厌的人也是我们的人格一部分。因此,培养党性人格比什么都基础和重要。腐败怪圈之二,腐败往往与经济利益挂钩、与“朋友圈”挂钩,与政商挂钩,腐败案件基本都是有贪即腐,有腐必贪。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往往从一个腐败分子能够牵出一群人。这样的怪圈,是人情世故、见面三分情的中国式人际交往中畸变而来的。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体制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权力没有真正的关进制度的笼子,有空可钻,有利可图。
  重视镜像效应,自我之审视
  许多的人把别人的阿谀奉承当成真心实意,洋洋得意;把忠言逆耳当成居心不良,争锋相对。许多自诩的人常常犯的一个错就是把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当成一面镜子,认为照出的自己就是真实的形象,并由此自我膨胀和满足,这种镜象效应的后果在干部队伍中人数不乏。古人有“一日三省”的为人处世哲学,何不借鉴和学习,多想想,厉害关系面前,趋之若鹜而来的人,无非看重的就是手中的权,眼中的利,得到的惠。因此,如果能够看透许多表象的东西,许多的悔恨和懊恼也就不会发生,更不会有“人生就是一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的遗憾。
  民心之取,私心之舍,贪心之惩,政心之治
  “永远在路上”,似乎是一句阐述,更多的是一句承诺、一份责任,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永远在路上的民心之取,私心之舍,贪心之惩,政心之治,没有终点。从我们党成立至今,一直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取信于民,用心于民,才是我们党和国家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不仅要有会办事、敢做事的外在实干素质,更要有正确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兼具的内在品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希望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守住底线,做一个有政治风度的人,做一个干净坦然的人,做一个有精神追求人,做一个有纯洁信念的人。
  如果把党的生命作为一个生物个体,反腐败就是白细胞的存在,阻断一切可能产生的危及自身存活的障碍和威胁,并且进行不断修复和完善,是我党在新时期必须要进行的强制举措。严格来说,党中央的各项决策最终都将碎化分解成基层工作的部分分解细胞,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作人员,看到的更多的是欣慰和鼓舞。官非官、摒弃官本位的立场;民非民,人民群众能够当家做主,在大是大非面前,注重成效,更强调公平正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从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入手,广纳良言,将“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拒腐防变,贵在坚持,重在底线,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入党的誓词,不要让誓言变成一句苍白空洞的口号,不给人生留下遗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自上到下、从内而外的改革,必能还我们一个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作者:陆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