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忠直的古弼

发布日期:2016-11-07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闲居密云的时候,我常去古北口游玩,总为金代赵秉文那首《古北口》困惑。诗云:“几家虚落兵戈外,数亩荒田谷涧中。日暮围场来野鹿,令人长忆笔头公。”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诗描绘了几经战争的古北口的荒凉景象,问题是,古北口为什么“令人长忆笔头公”?笔头公是谁?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向翟宏远先生求教。恩师解释:“据宋代杨伯嵒《臆乘》说:‘古人自以公称者,独范蠡曰陶朱公;人号之者,古弼曰笔头公。’赵秉文苦于皇帝乐于射猎盘游,内心焦急,故云‘令人长忆笔头公’。”于是,我记起了宋朝诗人徐钧那首《古弼》:“请田戎猎凛英风,万乘犹知畏笔公。晚节不容非老秃,世无明主曷知忠。”
  古弼(生年不详,卒于452年),代州(今山西大同)人。年轻时好读书,善骑射。北魏明元帝统治年间,初仕为猎郎,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受到明元帝赏识,“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因他头形尖,至魏太武帝即位后,常被称之为“笔头”或“笔公”。
  魏太武帝拓跋焘,是鲜卑族颇有作为的君主。他统治时期,统一了北部半个中国,并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的措施。但这位“聪明雄断,威灵杰立”的英主,嗜好下围棋和游猎,有时达到置朝政于不顾的程度。
  古弼在拓跋焘统治初期,历任侍中、安西将军,负责西北地区的镇守,屡立战功,后升任尚书令。一次,上谷(今北京市北部)一百姓上书说:“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人。”古弼见书十分重视,立即入朝奏陈,恰巧遇见拓跋焘与给事中刘树正下围棋,不准臣下打扰。古弼在旁坐等半天,仍不见理睬,便蓦然而起,当着拓跋焘面啐刘树的头,又将他拉到床下,“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继而斥道:“朝廷不治,实尔之罪!”拓跋焘面带窘色,放下棋子说道:“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置之!”古弼于是奏闻状子。拓跋焘见他慷慨公直,立即允奏。
  秋天是游猎习武的季节。拓跋焘将校猎于河西,命令以肥马给随从骑士。当时留守京城的古弼,却将弱马拨给跟随拓跋焘游猎的骑兵。拓跋焘见后怒骂道:“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古弼部下僚佐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恐惧,古弼却说:“如果让皇帝打猎不开心,那罪过还小;如果让国家陷入没有充足战备的窘境,那我的罪过就大了。现在我们南北两边都有强大的敌人,他们随时都在窥视我们的边境和国土,这才是我最大的忧虑。我选择肥壮的马作为战马,用较次的马来狩猎,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如果利于国家的话,我死不足惧。”拓跋焘闻知,怒气顿消,赞道:“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后来,拓跋焘游猎于山北,大获麋鹿数千头,下诏命令尚书发牛车五百乘以运之。一会儿他又对随从官员说:“笔公必不与我,汝辈不如马运之速。”遂往回返。果然车行百余里,接到古弼奏表:“今年秋季谷粟成熟,麻菽遍布田野,猪鹿偷吃,鸟雁侵扰,风暴所消耗,早晚相差三倍,乞求怜惜从缓,使农民能够收割运载。”拓跋焘闻奏叹道:“笔公果如朕所卜,可谓社稷之臣。”因为古弼为人正直,加之战功突出,所以即使有点小过,拓跋焘也不加责罚。
  古弼忠正敢言,不忘大义。北齐史臣魏收称赞“(古)弼谋军辅国,远略正情,有柱石之量”(《魏书》)。当今公务员应当好好学习古弼,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