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病在家,读《蒲松龄全集》,我竟“不幸”认识了“贵人”邱璐。
邱璐本姓丘。顺治皇帝钦点进士的时候为避至圣的名讳,御笔改丘为邱。从此,天下“丘”姓遂为“邱”姓。当你询问对方“贵姓”的时候,姓邱之人都不会说“免贵”。邱姓乃皇帝所赐,岂能免贵?
邱璐及其子侄邱勷宸、邱寀宸和邱希潜都是蒲松龄的好朋友。蒲松龄把诗友王鹿瞻介绍给邱璐为幕僚。随后,蒲松龄也于康熙九年(1670年)来到宝应县衙做了同乡孙蕙的幕僚。是年,蒲松龄写了一首题为《寄王子鹿友,兼呈邱氏兄弟》的五言古诗,后又改为《王鹿瞻在瓜洲邱荆石先生幕,作此寄之》。后来,孙蕙调兼高邮州署,想把内弟赵湛如在淄川的房产、田产卖给邱璐,就令蒲松龄代自己给邱璐及其子邱勷宸写去了七封信。邱璐为官清廉,囊中羞涩,因此未能成交。最后,蒲松龄代孙蕙写信赞叹:“比年来,老大人煦拂江乡,仅有清风两袖,况自都(北京)初旋,则床头之羞涩,可想而知。”
邱璐不以文韬武略著名,也不擅诗词歌赋,后人知之甚少,但其清廉之政绩、正直之人品堪与同时代的于成龙相媲美!邱璐曾经受到康熙皇帝“半副銮驾”的特殊褒奖。所谓半副銮驾,即御车前的金瓜、钺斧、朝天灯、黄锦幡等。只是为区别于皇帝,只有一半,即“半副”罢了。这比皇帝御赐一件“黄马褂”的褒奖规格可要高得多。据《淄川邱氏世谱》记载,邱璐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负资颖异,受父课读”。十九岁入泮(官学),二十岁登科(中举),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举进士第,顺治十五年(1658年)出仕山西沁水县,廉仁有政声。后升北直隶大兴县,又升江南扬州府江防同知,管理瓜洲押口。
邱璐所管理的瓜洲押口,即长江与运河交界处著名的瓜洲渡口。这里商贾云集,是重要的货物转运之地以及查禁走私盐、铁的重要关隘。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张煌言等明末将领曾经率军一度攻占瓜洲。因此,瓜洲又是清廷十分重视的军事战略要地,康熙皇帝要选一位值得信任的人前去管理,经过再三筛选,最后选中了邱璐。
因为瓜洲税收是个肥缺,皇帝就把这里的上税银两划给太后使用。当时朝廷规定:凡携货过瓜洲渡口者,只要是用车载、船运的大商人,就必须交纳过路税;“背负肩挑”的小商小贩,则可以不纳税。久而久之,来往商贾有了应对之策,即快到渡口时,车船暂停于数里之外,然后雇人用“背负肩挑”的办法,装作小商贩将货物化整为零,通过渡口,再换装别的车船而去。这样,就可以减轻纳税负担。邱璐十分体恤民情,默许商贾的做法。为此,瓜洲的商贾撰文刻碑颂扬邱璐。后来,又遇上了江水泛滥,商船减少,税银就更收不上来了。拖欠了税银,自然得罪了用银的太后。太后暗示大臣诬告邱璐因收受贿赂而不收税银。康熙皇帝不得不罢免邱璐的官职。
内阁大臣孙廷铨是与邱璐同年中举的同乡老友、康熙皇帝的老师,深知邱璐的为人,便借回乡省亲之机,故意放出风:“我要回去拜访邱璐。”于是,州府县衙纷纷到邱璐家送礼。许多官僚生怕邱璐不好意思笑纳,竟把银两藏入西瓜里。据说,邱璐收到的西瓜堆积了三间房子加一敞棚。孙廷铨本以为邱璐会收下这些钱财颐养天年,不料竟得知邱璐在回访时拿出退礼清单,不但银两分文未取、礼物一件未收,还额外赔上了招待客人的饭钱。孙廷铨感叹道:“邱璐真是个邱老实子啊!”于是就把邱璐的行为上奏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南巡路过山东时,特意召见邱璐,御赐一对金毛狮子玉毛狗。邱璐拒不受纳,说:“我已罢官回家,粗茶淡饭足矣,用不着这贵重的东西。”康熙皇帝感佩其德,准备重用邱璐,邱璐却因抑郁成疾而谢世了。闻知此讯,人们无不为之感到惋惜。邱璐死后葬在老家的“官占墓田”。邱璐卫士姓杨,自愿死后葬于邱璐墓旁,仍然守卫这位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