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清风扬帆网。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泰州市姜堰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做客访谈室,与大家畅谈姜堰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相关情况。刘书记您好,欢迎您的到来! |
[刘文来]:主持人好,“清风扬帆网”的网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清风扬帆网”,与大家一起交流工作体会。 |
[主持人]:刘书记,据我所知,泰州市姜堰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姜堰区的情况。 |
[刘文来]:姜堰位于全省中部,打开江苏省的地图,从南至北、自东向西的中间点就交集在姜堰。姜堰,原称“泰县”,与泰州、泰兴合称“三泰”。“泰”字,拆解开来,就是“人在三水中”,这正是对姜堰的形象描述。姜堰古称“三水”,历史上曾是海水、江水、淮水交汇之处。近年来,姜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95亿元。现在的姜堰,是著名的生态之乡、旅游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一座环境优美、人文汇萃的新兴城市。 |
[主持人]:刘书记,据了解,您是今年6月转任纪委书记的,请问您对县区纪委的职责定位是如何理解的? |
[刘文来]:“郡县治,天下安”。县区一级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习总书记曾强调,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我们理解,县区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第一线、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推动地方发展的第一线,这个一线的所有工作就像“晴雨表”和“风向标”,每一点折射出的都是民心、民意,都体现出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如果一线抓不好、守不住,那么丢掉的就是整体、贻误的就是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区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线。作为县区纪委来说,身处“第一线”的关键位置,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必须有强烈的“一线意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保障“一线指挥部”作用充分发挥,保证管党治党责任横向到底、纵向到边。 |
[主持人]:正如刘书记所说,县区纪委处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线,那么,你们是如何将管党治党责任延伸到第一线的? |
[刘文来]:全面从严治党向一线延伸,首先要把主体责任延伸到一线。主体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但是主体责任如何落地生根?如何从概念到细节?如何把细节固化为规范?围绕这些课题,近年来,我们着力加强主体责任落实标准化建设,在推动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上探路子、想法子,着力打造“一单双派”、进驻调研、自评报缺、当面报告、现场质询、反馈整改的“链式闭环系统”,并通过推行全程纪实动态管控,推动责任向一线延伸。这里,我重点向各位网友介绍一下我区标准化体系中“一单双派”和“自评报缺”的具体做法。所谓“一单双派”,就是紧扣上级要求和民生需求确定专项检查任务单,将任务单同时交派给单位党组织和纪检监察组织负责人签字认领,让“两个责任”更加清晰。近年来,我们先后将农机补贴检查、“三资”管理、村务公开、扶贫领域专项检查列为“一单双派”内容,累计纪律处分80余人。所谓“自评报缺”,就是为提升基层落实责任的行动自觉,由基层对履行责任情况进行逐项自查评审,找准暂缺事项,形成自评报告。今年以来,已收到各单位自评报缺问题329个。总之,我们主要是通过主体责任落实标准化体系框架下的一系列措施的落实,让主体责任更具体,真正看得见、对得上、抓得住。 |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全面从严治党既有主体责任,同时还有监督责任。据了解,当前乡镇纪委的力量比较薄弱,“人少事多”的问题比较突出,基层监督力量很难保证。刘书记,对此,您怎么看? |
[刘文来]: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监督责任和主体责任都不可或缺。我觉得,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织就“一张网”,这张网是由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共同织就的,基层一线就是这张网的“网底”。要守住这个“网底”,监督责任不能缺位,监督力量不能缺失。正如主持人刚才讲到的,当前在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的现状客观存在,“人少事多”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的问题,打折扣、搞变通等情况或多或少还有存在。此外,经过三年多的“三转”实践,我们“退”出了很多议事协调机构和具体工作过程的监督,但这不是减轻了负担,“退”是为了在主业主责上更好地“进”,要求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适应这个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基本的力量保证,还是纪检监察工作履职尽责面对的更高的要求,都说明当前监督力量向一线有效延伸具有客观性和迫切性,“三转”的后续工作任重而道远。 |
[主持人]:刘书记刚才针对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的客观问题,指出了监督力量向一线延伸的迫切性,广大网友应该也很认同刘书记的见解。刘书记,刚才您说“三转”任重而道远,那么请问,做好“三转”的后续工作,您认为重点应该抓什么? |
[刘文来]:从我到纪委半年工作的实践看,个人认为,当前,要着重解决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归属感”,着力强化纪检监察干部姓“党”名“纪”的“身份意识”。姓“党”名“纪”的“身份意识”,关乎着纪检监察干部个人的职责定位。纪委姓“党”,决定了纪委的根本属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决策落实。其次,纪委名“纪”,决定了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意味着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纪检监察干部,有着共同的监督执纪问责的责任担当,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中,没有任何人可以做旁观者,没有任何人是局外人。 |
[主持人]:那么请问刘书记,你们在围绕“监督力量向一线延伸”方面有什么具体做法? |
[刘文来]:在推动“监督力量向一线延伸”方面,我们按照构建“大系统”格局的理念,做到“抓两头带中间”。这里所讲的“抓两头”,一头是指抓好提名权的落实,在这方面,我们按照顶层设计的要求,结合姜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提名考察办法,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建立“纪检监察后备人才库”,进一步提高提名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头是指解决考核权的问题,当前,部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不敢担当、怕得罪人、怕丢选票等思想不同程度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我区制定了《基层纪委书记年度考核实施办法》,将基层纪委书记年度考核调整为区纪委、监察局统一实施,从制度层面消除监督顾虑。抓“两头”的目的是为了“带中间”,“带中间”,就是指从提名到考核的中间履职“地带”。客观讲,“三转”之后,一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是主责、什么是主业,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我们着重围绕宣传教育、执纪审查、决策监督等内容,设计具有导向性、操行性的“工作路子”,让基层知道“干什么”,顺着“路子”走,不至于“偏离轨道”,引导他们在“大系统”格局下,共同参与工作的全过程。 |
[主持人]:刘书记,你们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监督力量不足的问题。那么刘书记,您是否可以举例谈谈你们针对“监督力量向一线延伸”中的难点问题,是如何探索创新的? |
[刘文来]:目前,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对所有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进行“瘦身”。我们正在开展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兼职清理工作。我们规定,监察室主任必须专职,不得兼任其他职务,不得参与中心工作以外的其他业务工作;从其他岗位调整到监察室副主任、纪检监察员岗位,并已享受特岗津贴的,不得再从事非纪检监察业务工作。这样就把“三转”的要求,从纪委书记延伸到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切实保障基层纪检监察力量更好地聚焦主业主责。另一方面,给基层纪委委员“加码”。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基层的监督力量就像是一个“同心圆”,圆心就是“监督责任”,从圆心向外辐射,第一圈就是基层纪委书记,第二圈就是监察室主任、纪检监察员等专职纪检监察干部,第三圈就应该是纪委委员。纪委委员是重要的监督力量。我们认真落实“纪委委员是职务,不是荣誉”的要求,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思路,致力形成一套基层纪委委员工作规程,建立健全履职工作制度,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纪委委员在信访、办案、审理、宣教等工作中的参与、参谋、协助作用,目前相关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
[主持人]: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向一线延伸,刘书记对主体责任、监督力量的延伸都谈了自己的见解,姜堰区一些创新实践措施很有力,成效也很明显。那么,从工作内容上讲,你们是如何向一线延伸的? |
[刘文来]:从工作内容的延伸来说,我们的做法同样可以用“抓两头督中间”来概括。“抓两头”,就是一头抓主体责任,一头抓监督责任。“督中间”,就是督主责部门,督各单位具体分工负责的班子其他成员、党员干部。在“抓两头督中间”过程中,我觉得要准确理解“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的真正内涵,我认为,后一个监督检查决不是对前一个监督检查的包揽取代与简单重复,核心在于“再”,是跳出过程和现场,要求我们在一个更高的站位,对于整个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从纪律和规矩的角度,更加精细、更加精准地进行监督,所以要求更高,不是简简单单的“退出”“减负”,甚至“甩包袱”。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紧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紧盯与民生事业息息相关的主责部门,比如民政、农工办、环保、住建等,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开展专项行动,倒逼主责部门履行主体责任。特别是今年,我们根据泰州市委巡察反馈意见,围绕机关事业单位违规发放津补贴和奖金、“吃空饷”问题“回头看”、工程招投标、规范编外用工等领域开展了“六个专项行动”,发现了一批问题,查处了一批责任人,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今后,我们仍将一以贯之地把工作重点向一线延伸,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准矛盾和顽症,挥重拳、动真枪,切实守住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线。 |
[主持人]: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纪委工作报告中,蒋卓庆书记指出,当前,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请问刘书记,对于这句话,你们是怎么理解和落实的? |
[刘文来]:作为身处第一线的县区纪委,近年来,我区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正如蒋书记在报告中所讲,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已经发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工作应该着重放在彰显“不能腐”的效应上。做好“不能腐”的文章,我觉得应该“两条腿”走路,“两条腿”就是指“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制度设计”需要靠“制度执行”保障,“制度执行”中发现新的问题,要通过“制度设计”进行解决。关于“制度设计”,要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突出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把握风险点、转化点和干预点,逐步形成体系。关于“制度执行”,从基层的角度来说,更需要做为重点,要用“硬手段”支撑制度的“软力量”。首先,要摆好三个新《条例》的关系。“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我觉得用这句话来解释三个新《条例》的关系恰如其分,《监督条例》挺在前,《问责条例》紧随后,《纪律处分条例》严震慑。其次,要着眼于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巡察和派驻两项制度的执行效力,通过落实“全覆盖”的要求,把两个支柱撑牢。第三,要认真执行执纪审查各项要求和制度,进一步突出查办有社会影响、侵害群众利益、破坏纪律规矩的典型案件,释放越往后越严的信号。最后,一定要用好“一案双查”这个手段。我们在常委会研究讨论案件时,设置必答题,把是否需要“一案双查”作为固定环节,将追究主要领导或直接领导责任、党组织及单位责任、下发纪律检查建议书或监察建议书、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措施落实到位,从而把过去执纪审查以纪律处分收尾的模式,变为问责整改和宣传教育收尾的格局,通过做好“后半篇”文章,以案释纪,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真正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书记来到“清风扬帆网”,跟我们一起交流姜堰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经验体会,畅谈个人的一些见解。在此,我代表广大网友祝愿姜堰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业绩,也祝愿姜堰区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
[刘文来]:谢谢主持人。建设“强富美高”新姜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广大网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姜堰、关注姜堰,欢迎大家到姜堰做客! |
[主持人]:好的,谢谢刘书记。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各位网友,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