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人才建设

发布日期:2016-05-27信息来源:共产党员网字号:[ ]

  苏维埃政权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
  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12月底入川后,在不足一年之内就领导群众开辟出了4.2万多平方公里根据地,并随即在这片土地上新建起了县苏维埃政权24个,区苏维埃政权16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990多个,村苏维埃政权4300多个,再加上党的县、区委和乡支部、村小组,需要大批的党员和干部。
  根据《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的规定,“县苏维埃和工作人员不超过37人,区苏执委和工作人员不超过17人,乡苏执委和工作人员不超过5人,村苏不超过3人”,单是县、区、乡三级政权就需要8500多名干部,加上三级党组织,共计17400多人,若再加上村苏维埃所需12900人,总计需要3万人以上。就干部类型而言,需要政治、监察、保卫、法律、裁判、土地、经济、粮食、劳工、内务、文化、财政、交通等各类人才。他们能否及时到位,关系到能否为军事斗争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后,以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李先念、王树生等为骨干的大批干部,紧紧依靠和发动川陕人民,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发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宣传队”的优良传统,把宣传、组织、武装群众作为一项战斗任务来抓,哪个地方的战斗宣告胜利,哪个地方的党政群团组织就宣告成立。从1932年12月底开始到1933年12月,全苏区的党政群团组织先后建立,党员发展到3万名以上,团员和少年先锋队队员等发展到10万人左右。
  1933年上半年一段时间,由于地方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无工作经验,群众工作非常薄弱,许多政策宣传不下去,许多要做的工作搞不起来,以致反革命造谣,说穷光蛋能混几天。针对当时的严峻形势,川陕省委第二次党代会通过的《关于组织问题决议》强调指出:“加强党团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迅速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显得十分迫切,各级苏维埃党政组织要采取各种方法加紧做好培训工作。”此后,全苏区针对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培育、开发人才的措施
  举办各类训练班短期培训。这是为适应工作需要而采取的一项临时措施,各县苏维埃以多则一月、少则十天半月对参训人员进行一次基本常识教育。训练结束后,参训人员回到岗位上边干边学。如1933年下半年,红四方面军第一、二、三电台台长王子刚、蔡威、宋侃夫等人负责开办的电信、报务人员训练班,省工农医院开办的红色中医和看护人员训练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财经特派员处开办的经济训练班,各县苏维埃开办的区乡苏维埃主席训练班等。这种训练叫做“火线练兵”,虽是单纯的业务训练,但实际效果很好,学员回去后都能直接开展工作,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有计划地分批派到党校接受正规培训。当川陕省委党校于1933年7月在通江成立后,各县委党校相继成立。省、县两级党校各有分工:省委党校主要培训县委和区委党员干部,叫高级班,每期学员300余人,男女各半;县委党校主要培训乡苏维埃主席、乡支部书记、组织和宣传干事、一般党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叫中级班或初级班,每期学员200余人,有一定比例的妇女。学习内容因班而异,一般都设有马列主义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方针政策、军事和有关业务知识等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三个月,毕业后仍回原单位。
  有计划地分批派到专门学校,分门别类培训。为促进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期间,苏区就成立各类专门学校培训人才作了决定。会后,省苏维埃学校、妇女学校、团校、红军大学、彭杨学校、卫生学校、农事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相继成立。此后,无论县、区苏维埃群团组织,军队营、团和地方武装中的各类干部都分批受到培训。那时,对地方干部的军事教育同样很严。反刘湘“六路围攻”的1934年上半年,川陕省委制订了《大战红五月的工作计划》,动员全苏区党员干部紧急实现军事化,强调县、区、乡、村中全体工农干部都武装起来,党员全部参加赤卫军,支书当指导员,区委书记当团政委。每乡建一操场,加紧军事训练,人人必须学会瞄准、测量距离、擦枪、保管枪支、装退子弹、扳枪、使用标尺、利用地形等军事常识和技术。以区为单位建立训练处,由军队派人赴各区训练,一周训练一批,一批接一批地训练,省委还派人分赴各地检查验收。此外,各军亦开办教导队,主要训练连、排职干部,专就进攻、防御、夜间、河川等战术进行训练,不断组织演习。由于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学习,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越战越精,越打情绪越高,把刘湘的“六路围攻”打得落花流水。
  招聘特种人才和改造、使用旧有专门人才。为满足某些特种行业的需要,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还采取公开招聘特种人才和改造、使用旧有专门人才的政策。继1933年12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发出招聘各种军事人才的启事后,省苏维埃政府于1934年2月也发出了招聘医生和充分改造利用旧有人才的指示。
  这在战争年代,人才需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确实是一项很奏效的办法。如红军总医院在通江王坪建立后,医疗骨干严重缺乏,总政治部便在通江、南江、巴中、仪陇等县招聘老中医96人,加上他们的徒弟(学员)共150多人。老中医梁作舟、梁作然、杨贯英、陈殿之等进入总医院后,很快使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红军占领绥定(今达州)后,虽然缴获了军阀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造币、缝纫等厂的成套设备,但由于缺乏技术力量,无法生产。红军总经理部请示省苏维埃政府后决定:凡是过去在厂内车间工段任职的,只要愿意工作,一律欢迎。这些旧有人员经短期思想改造后,回到工厂,军工生产因而得到发展,保证了军需。
  “任人唯贤,唯才是用”
  培养、使用、关心、爱护人才,是造就人才、聚集人才的重要前提。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 在人才使用上,路线正确。无论是自己培养的,或是招聘进来的,还是改造的旧有人才,一律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的用人路线。谁有技术和本领就大胆使用谁。何阳洲原是国民党军兵工厂的技术骨干,经教育后,他愿意为红军服务,后来还委任他为兵工厂的总技师兼子弹厂厂长。
  在爱护人才上,政策鲜明。西北军区政治部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专门发布公告:“对于医生、军人、技师、熟练工人、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专门人才,及一切知识分子和学生,不但不杀,如果这些人愿意忠诚在苏维埃政权下服务,政府予以特别优待。”在造币厂专管造币的学生干部李凡山,肃反中几乎两次被杀,由于川陕省委财经委员会主任兼省工农银行行长郑义斋出面保护,才幸免于难。
  在人才待遇上,给予优待。为了充分发挥专门人才的作用,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及时颁布了《优待专门人才的暂行条例》。对专门人才的服务薪金、学术著述、创造发明、年老退休、伤亡抚恤等应享有的特别优待都作了明确规定,对其家属子女也给予优厚待遇。就连婚姻、住房、抽烟等方面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关心和照顾,使得各类人才思想安定,技能得到充分发挥。
  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重视人才建设的历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优良的革命传统,不仅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得以体现,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得到发扬。
  血战河西走廊失败,由李先念等率领的西路军余部进入新疆后,利用那里的有利军事条件,培养出了一批特殊兵种骨干。据1939年9月邓发回延安时向中央的报告中统计:学汽车的150人,学装甲车的50人,学大炮的87人,学航空的42人,学无线电的34人,学军医、兽医的12人,送赴苏联学情报的22人。这些人才为我军在抗战后期创建机械化部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川陕革命根据地由放牛娃到将军的有吴瑞林、傅崇碧、王定烈等70多人。他们均在革命战争时期受到严格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成长起来。
  由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实行开明的选人用人路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并不断成长、成熟,为扩大苏区和取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对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所作出的一项开拓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