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提到:“唯勤俭可以持久。”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从始至终,曾国藩都是以俭持家,并以此告诫后人。曾氏后人人才辈出,长子曾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难得的胜利。次子曾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英年早逝。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曾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打破了“不过三代”的宿命。
“唯俭可持久。”对于一个家庭如此,对于一个国家亦如此。春秋时期,齐相晏子为官多年,节俭如一:一件“缁布之衣”,他居然穿了大半生,景公见他家贫,将都昌封给他,他拒而不受;所居陋室,低矮窄小,靠近市场,门外人来人往,景公为其调房,屡被谢绝;驾驽马、乘旧车上朝,景公赐其好马新车,晏子竟不接受。宋人司马光“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做官四十余年,始终恶衣菲食,家居食不常有肉、衣不纯有帛。淡泊中见俭朴,俭朴中露风骨。而商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结果落得个鹿台自焚。唐玄宗由俭入奢,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正所谓,骄奢淫逸败之征:败己、败家、败国;俭朴清廉胜之本:己正、家旺、国兴。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历时只有区区52年。它为何如此“短命”?祸根之一为那股奢靡之风。晋武帝司马炎于建国之后穷奢极侈,“后宫殆将万人”,“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族如此奢靡,世家大族争相效尤。王恺是司马炎亲舅舅,看到石崇到处炫富,便很不服气。两人便暗中斗富,互比奢侈。王恺用糖水洗锅,石崇就用白蜡烧饭;王恺作细纱步障四十里,石崇用绢绸作步障五十里;石崇涂墙用香椒泥,王恺就用赤石脂。司马炎知道后不仅不制止、不查办,还暗中支持王恺,赐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把此稀世之宝拿到石崇面前夸耀,石崇顺手把它打碎,然后叫人拿出珊瑚树六七株,每株都有三四尺高。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明目张胆地进行斗富,一方面苦了老百姓,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官吏与富豪们的贪污腐败与奢靡之风。
奢侈之风就是亡国之路。司马炎的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重办这种贪污腐败与奢侈之风,但得了天下的司马炎非但不听从劝谏,反而支持其舅舅斗富!于是这股奢靡之风愈演愈烈,殃及全国。当时,像石崇、王恺这样贪婪、奢靡、腐化之王公大臣比比皆是。这股奢靡之风,导致西晋统治集团极端腐败、民不聊生,社会极度混乱。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统治集团内部就因争权夺利,爆发了“八王之乱”,引来外族入侵,西晋遂亡。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和战乱的年代。
墨子有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能营造良好道德风尚,使社会保持稳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国之兴衰更替、社会治乱变迁之普遍规律。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之风抬头,如同衰亡种子破土,政权倾覆与事业败亡往往由此而成。如此规律,切不可忘。(罗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