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他独具一格的戏剧观念与意蕴深厚的戏剧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重要遗产,为此本版刊发下文以飨读者。——编者
今年是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戏剧家创造出的人物,如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柳梦梅,莎翁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他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戏剧家自己的故事又有几人知道呢。如果说莎翁的经历有许多扑朔迷离之处,让人看不分明,汤显祖的经历却是有大量文献可证的,那么这位生活在明代晚期的戏剧家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坎坷进士路
汤显祖,字义仍,嘉靖二十九年(1550)出生在有“才子之乡”美誉的江西临川。汤显祖天资聪颖,自幼便展露出不俗的文学才华,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也就是柳如是的夫君,在为汤显祖写的小传中称他“生而有文在手”。钱谦益此言非虚,汤显祖五岁即能属对,十四岁补入临川县学为诸生,二十一岁参加江西乡试考取举人,这时的汤显祖必能写得一手好八股,并且据史料记载他“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之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汤显祖涉猎之广,说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不为过。
按照明代的科举制度,乡试过后是会试,会试过后是殿试,通过殿试者即为进士。举人汤显祖要等上十三年才能成为进士汤显祖,这其中的坎坷一再显示了他迥异于常人的人格特质。
万历五年(1577),已经两次会试落第的汤显祖,再次来到了北京城。凑巧内阁首辅张居正次子张嗣修也在这年参加会试,大权在握的张居正已将“鼎甲”的位置留给了他。虽然通过殿试者即为进士,但根据成绩差异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鼎甲。张嗣修既已位居鼎甲,若与之同榜者才华平庸,如何能显示出首辅之子的不凡。为此张居正询问自己的叔父,前来应试的举子中谁为天下俊杰,他推荐了两个人——临川汤显祖、宣城沈懋学。张居正意图以鼎甲之位笼络两人,沈懋学答应了,而汤显祖拒绝了。最终,沈懋学高中状元,而汤显祖名落孙山。
万历八年(1580),汤显祖第四次进京参加会试。或许只可用不幸来形容,张居正三子张懋修亦在考生之列,张居正重施故伎,再度以鼎甲之位相许,汤显祖对张居正派来的说客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话虽委婉,但拒绝的态度是再明显不过了。不必说,汤显祖第四次落第了。
张居正病逝次年,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终于考取进士,虽然名次不佳,但十三年的奔波总算有了成果,这一年汤显祖三十四岁。
醇吏名声扬
汤显祖的仕宦生涯是从南京开始的,他在这里度过了七年时光。万历十二年(1584),汤显祖自请出任南京太常博士,五年后升为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虽然明朝首都早已迁至北京,南京却一直保留着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只是其地位自然不可与北京同日而语。汤显祖自请来南京做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想远离都城的纷纷扰扰。此前他拒绝了内阁大臣张四维、申时行入幕的邀请,后来在吏部任职的司汝霖写信给汤显祖,劝汤显祖与张四维、申时行搞好关系,而他可以设法为其在吏部谋得一职。大概司汝霖不了解汤显祖的个性,如果汤显祖乐意结交权贵,早在万历五年他便可与张居正攀上关系,但汤显祖知道“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汤显祖的狷介个性在万历十九年(1591)的一道上疏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年闰三月因天降不吉之兆,神宗朱翊钧严词谴责言官欺弊,并罚他们停俸一年。汤显祖在上疏中,直指言官欺敝盖因辅臣擅权,如吏部都给事中杨文举奉命去江南救灾,“所至征贿巨万”,以致民怨沸腾,如此劣迹难道辅臣没有耳闻吗,但杨文举竟在日后得到拔擢,岂不荒唐。汤显祖还点名道姓批评两任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认为他们私欲太多而败坏政风、扰乱国政。
这道无惧权势、正义凛然的上疏,最终为汤显祖换来的却是贬官徐闻。徐闻位于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只隔着琼州海峡,面对这片烟瘴之地,汤显祖未将其视为畏途,反而热切期待能在此处见到奇绝的风景。汤显祖到徐闻后,慕名从学者越来越多,在县令的帮助下,他建起了一所书院——贵生书院。汤显祖在徐闻的时间虽不长,但在他逝世后,徐闻人将其列入名宦祠享受祭祀。
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改任遂昌知县。他以为“劝学兴教,是实在予”,于是在遂昌他“修明伦堂,创尊经阁,建象德堂”,为此汤显祖还将自己的俸禄捐了出来。他还置办了若干学田,贫寒的学子赖此能获得温饱、安心读书。他还大胆将囚犯释放回家过春节,因为有县民被老虎咬伤,他又组织人手前去灭虎。汤显祖在遂昌确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以致其“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
玉茗堂筑梦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回京述职后,向吏部告假回乡,三年后吏部正式褫夺了汤显祖的官职。有吏部官员带着酸味发出这样的评论:汤君品格高尚,夺了他的官不正好成就了他的远大志向吗。从此,晚明官场少了一位失意官员,而我们却多了一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写作的第一部戏剧是《紫箫记》,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只是此戏尚未完成,便已“是非蜂起,讹言四方”。万历十五年(1587),汤显祖在南京做官期间,将《紫箫记》增删润色成了《紫钗记》,这是“临川四梦”中第一个问世的梦。
汤显祖告假回乡后,住在临川城内的玉茗堂,在这里他的创作生涯达到了顶峰,在四年时间内,他接连写出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这篇戏剧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在玉茗堂写作的,它揭示了戏剧艺术乃“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
汤显祖也在玉茗堂中排戏赏戏。《牡丹亭》的首演便在玉茗堂,时间是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为此还赋诗一首:“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其实,玉茗堂本身便是一出戏。史载玉茗堂“文史狼藉,宾朋杂座,鸡埘豕圈,接迹庭户,萧闲咏歌,俯仰自得”。汤显祖将达官贵人关在了玉茗堂外,对乡人则敞开心扉,与他们喝到酩酊大醉,乡人有难,即便是深夜也要叩门相助。
在玉茗堂生活了近二十年后,汤显祖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逝世,得年六十八岁。钱谦益在传记中说,汤显祖生前已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嘱咐后人用麻衣草鞋将他下葬。
汤显祖生前便有许多称号,如“狂奴”“神仙中人”等。在晚明的时空背景下,这位才华横溢而又狼狈失意的戏剧大师,或许用“奇士”来形容最为妥帖。只有奇士才能写出奇作,也只有奇作才能承载奇士与众不同的思想与精神。(易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