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下无蹊,既是成语,又是一句唐诗。古谚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说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桃子李子成熟了,人们会不期而至,树下自然就被踏出了一条路。唐朝时人们反用此古谚语,改李下成蹊为“李下无蹊”,以称颂李至远等人秉公选举,无人敢走私门。《全唐诗》第876卷载《时人号李至远语》:“至远知选,胥吏肃然敛迹,时人号云:‘李下无蹊。’”
李至远,唐朝人,官至吏部侍郎、州刺史,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公道用权,正派选人。《新唐书·循吏传》记述了他的事迹:李至远,“迁天官侍郎,知选事,疾令史受贿谢,多所绌易,吏肃然敛手。有王忠者,被放,吏谬书其姓为‘士’,欲拟讫增成之,至远曰:‘调者三万,无士姓,此必王忠。’吏叩头服罪。”说的是,李至远于长寿二年(693年)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因武则天将吏部改为天官,称为天官侍郎,主管官吏铨选事务。所谓铨选,指选官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李至远憎恨吏员受贿卖官,贬退更换不少这样的吏员,吏员有所收敛。有位叫王忠的官员,被从京师调往外地任职。吏员却将其王姓写成“士”,意欲批复后再改成“王”,也好仍留在京师。李至远审查后说:调动职务者三万人,根本就没有士姓,此人一定是王忠。吏员叩头承认所犯罪行。
李至远的这件事影响很大很远,后世多部典籍都有记载,只是情节略有不同。《太平广记》第185卷《铨选一》载:如意元年(692年)九月,天官郎中李至远署理侍郎职务。当时有待选的人姓刁,还有一位王元忠,一起被外放。于是他们私下跟令史相勾结,重新填报,减少姓氏笔画,刁改成丁,王改成士,打算在批示任官之后,添上笔画再改过来。李至远一看就明白是作弊,便说:“今年待选官员超过万人,我都记得,哪有姓丁和姓士这两个人,这不是刁某和王某吗?”吏部的官员们都认为李至远神明。南宋桂万荣写的古法医学书《棠阴比事》,共记述144个诉讼案例,均以四字为题,专有“至远忆姓”故事,以赞美李至远记忆超群。南宋郑克的《折狱龟鉴》也以李至远“视调者姓,察令史奸”为题,记述了这个故事。
今天读这个故事,自然要探讨李至远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从史料上看,大体上原因有三:
一是自身干净,敢抓敢管。李至远自己做到了凭本事当官,由小官升至大官,也不去低头向提拔自己的大员致谢,当然更是无比厌恶那些买官卖官之徒了。《旧唐书·良吏传》载,李至远“长寿中(693年)为天官郎中。内史李昭德重其才,荐于则天,擢令知流内选事。或劝至远谢其私恩,至远曰:‘李公以公见用,岂得以私谒也。’竟不谢。”李至远主持选官事项后,敢抓敢管,严抓严管,立即罢黜了一批利用选官之机搞各种名堂,以谋私利的属下吏员,以纯洁选人的工作班子,对仍在顶风作案的则严加惩处。
二是认真过细,一丝不苟。官当得再大,工作也不能完全放手,当个甩手掌柜可不成。李至远,堂堂吏部副长官,竟对涉及调动的三万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姓氏,没有什么姓氏,都一清二楚,甚至对搞名堂的是何许人也心里有数,实为不易。这并不是李至远有多么神明,而是他工作认真过细,不当“甩手掌柜”,对选人用人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三是出于公心,为国为民。李至远从小就饱读诗书,作《左氏春秋》编记,虽没看到晋代杜预的释例,竟与之“大趣略同”,入仕后几次奏章,其浓浓的忧国忧民情结,深得高宗李治的赏识。《全唐文》载李至远所作《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有这样的赞语:“至公至平者。”纵观李至远的所有政绩,至公至平应该是其一生的不懈追求,主管选官任官事项,当然要公道公平看人用人了。用人不公,是最大的不公,以贿取人,卖官鬻爵,更是腐败之首,贻害无穷,一旦钱财胜过德才,坏人必然压倒好人,官场环境就会污秽不堪,政治生活就将陷入极度混乱之中。从古到今,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