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1年加入纪检队伍,作为一名从事六年多纪检监察工作的年轻纪检工作者,恰有幸亲身经历并参与了十八大前后正风反腐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不曾想象到的变化也体会其中的不变。
十八大前,我作为纪委的监督代表参加过环境卫生检查、部队征兵政审、拆除违章建设等工作。当时无论是哪个单位开展哪项工作,将纪检监察组织拉入议事协调机构之内几乎成了有效推进工作的“规定动作”。由于职责界定不清,很多工作一旦参与,监督就变成了牵头、牵头就变成了负责、负责就变成了主抓,虽然也曾疑惑过既当“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工作方式是否合理,但大环境如此也再无过多思考。
十八后,纪检监察系统自上而下开展了“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工作,我所在铜山区纪委也进行了两轮“三转”,议事协调机构从185个清减至22个,纪检监察室由原来的2个增至4个,直接从事监督执纪问责业务的机构、人员编制占比分别达72.7%和84.2%。从事主业力量的回归,直接带动主业成绩有力提升,2012年全区共查处各类违纪问题229个,2016年在人员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查处各类违纪问题数字已升至619个。这种变化还在持续,铜山区派驻纪检机构和农村工作室改革正在酝酿实施之中,下一步区纪委将设置12个派驻组,对全区68家区直单位实现全覆盖,同时区纪委农村工作室执纪审查工作将全面交给镇(街道)纪(工)委,职能转变为执纪监督,过去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主业不能主抓、职能泛化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除了组织结构变化,工作理念也在发生悄然转变。由于从事文字工作的缘故,我从各种文字材料字里行间能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了变化,比如纪言纪语多了,法言法语少了;谈话函询案例占比在逐年增加,严重违纪涉嫌违法案例占比在逐年减少;对外教育提醒的素材在增多,对内自我监管的素材也在增多。这些变化体现出执纪理念在优化,纪律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加大对违反党的规矩和纪律行为的惩戒力度,又正确处理好“破纪”与“破法”、拔“烂树”与护“森林”的关系,深耕细作“四种形态”,使“好同志”和“阶下囚”之间有了带电的缓冲带。同时,监督手电筒在照向别人的同时也在照向自己,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出台针对纪检监察系统的专门监督办法,为全区纪检监察干部建立廉政档案等等,切实做到了让每一名纪委人都有人管、受监督。
在看到诸多“变化”的同时,也更清晰的感受到永恒的“不变”。对党的忠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没有变,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任务没有变,惩治腐败的执纪标准、力度、节奏没有变。从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最终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上来说,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所感受的“变化”恰恰是为了正风反腐的信念、决心和使命的“不变”。
砥砺前行又一载,豪情满怀又出发。十九大即将召开,监督执纪问责的新篇章即将开启,我和我所在的纪检监察队伍将踩着不变的步伐,带着不变的使命,继续沿着正风反腐的征途在不断变化优化中奋勇前行。(陈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