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警钟长鸣

业务专家“变形记”
——记清江浦区发改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朱延峰的蜕变之路

发布日期:2017-11-13信息来源:金湖县纪委字号:[ ]

  在同事眼里,他业务好敢担当;在朋友眼里,他讲义气肯帮人;在家人眼里,他孝父母顾妻儿。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众人眼中敬业、义气、孝顺的党员干部、业务专家,却在2017年4月因严重违纪问题接受组织调查,并涉嫌违法被移送司法机关 。他,是如何扮演着“两面人”,一步步“变形”的?

  一变——“权威”的业务专家

  1975年出生的朱延峰,是一位极富书生气息的青年干部。学生时代,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96年,21岁的朱延峰就向组织递交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1997年从学校毕业后,朱延峰被分配到淮安市市级机关房屋中心,从事全市机关房屋开发建设工作,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过硬的业务素质,逐步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并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被业内誉为“权威”。同时,他还坚持自我充电,加强理论学习,在2004年取得了硕士研究生文凭。

  2004年3月,朱延峰通过选调考试调任清河区建设局副局长。从市级机关到区里工作,待遇的落差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激情。他说:“我是搞技术的,在一线工作更有利于我掌握施工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技术指标,其他的我不考虑,我考虑的只有工程的质量。”春来冬去,严寒酷暑,他以办公室为家,常年在施工一线,用汗水浇筑着老城区的项目改造。作风过硬、业务扎实、能挑重担的朱延峰也获得了青年技术专家的标签!

  2006年,清河区规划建设清河新区,朱延峰被“借”到清河新区,挑起了新区规划及项目推进的重担。

  再变——“热心”的交友达人

  “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技术型领导干部,只注重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对其它方面毫无兴趣。”案发后,朱延峰忏悔说,他错误地认为政治学习都是一些大道理,是“假、大、空”内容,不值得浪费精力。由于缺乏政治学习,放弃党性修养,他由热衷于技术钻研、学术探讨的业务专家逐步变成“谈笑有老板、往来无白丁”的交友达人。

  朱延峰回忆,当初结识了许多工程老板,不论是淮安本地的,还是浙江、常州、苏州等地的,大家都左一口朱局,又一声朱总的热情相邀,请其指点项目选址,帮助规划公司发展。面对工程老板们的热情,起初,他还能坚持原则,拒绝宴请,公事公办。但在老板们的轮番上阵、盛情邀请之下,朱延峰开始出入各种酒场饭局,与老板们称兄道弟,逐渐习惯享受别人的恭维和追捧,频繁地结交酒桌“朋友”、老板“兄弟”,享受着“主角”光环。

  在各种饭局和工程老板间混迹时间久了,朱延峰俨然成了圈内大哥,喜欢讲兄弟义气,敢于帮朋友解决难题,开始逐渐模糊了“亲、清”的界限。

  2008年底,装潢公司老板顾某为了感谢朱延峰在清河新区生态园业务承接、施工管理方面的关照,送给朱延峰2万元现金,这是朱延峰第一次收受现金。看着厚厚两沓钞票,胆小谨慎的朱延峰回家告诉了自己妻子,而且打了折扣,只告诉妻子收了1万元。在妻子强烈要求下,过了半个月,朱延峰找个机会将1万元退还给顾总。但是,他又略有不甘地扣下1万元“私房钱”作为“交友经费”,并挥霍一空。

  三变——“公道”的三讲局长

  家庭条件优越的朱延峰原本开支就比较大,随着朋友越交越多,圈子越来越大,聚会日益增加,正常的收入已经难以维持他的开销需求。于是,他就将心思放到了项目帮办上,在技术顾问和项目管理上抽取提成。生性胆小的朱延峰,选择收受他人钱物时,是讲究自己所谓的“规矩”的:一讲熟人,不熟不收,做熟不做生,对不熟悉的人坚持坐办公室里公事公办,做守纪律的规矩人。二讲成事,不成不收,帮不上忙的不收,讲究“公平”交易,不能让朋友“吃亏”。三讲和气,雨露均沾,大家发财,圈子内的朋友都能得到照顾,有时还主持公道,充当矛盾调解员。

  某建筑公司老板陈某,与朱延峰初识于市级机关房屋中心,开始交集并不多。但是,2004年朱延峰开始担任住建局副局长时,他便开始对其进行“投资”,逢年过节必定登门拜访,略表心意。但“讲规矩”的朱延峰一直对其不冷不热,对于送上门的红包、礼物一概不收。2009年,在圈内人的强烈推荐下,朱延峰勉强为其介绍了一笔不大不小的工程业务,陈某抓住机会上门感谢,留下20000元的红包,朱延峰表面拒绝,内心却坦然接受,没有再提退礼的事儿。经过长达8年的“考察”,朱延峰终于将其视为“自己人”,并在之后的项目运作中密切配合,互利互惠……

  在与老板越走越近的同时,他却与党组织渐行渐远。2011年,朱延峰偷偷地将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证书挂靠在关联公司领取报酬。2015年4月,在得知有关部门即将开展专项治理后,他提前退还了领取的报酬,并请该公司出具了挂证未领取报酬的虚假证明,采取欺骗手段向组织隐瞒了真实情况。

  四变——悔悟的失足党员

  商人的天性是逐利,所谓的朋友情谊、兄弟义气,在现实面前不值一文。曾经的朋友在自身难保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保,将朱延峰收受他人钱财的问题托盘而出。然而,朱延峰一开始面对组织时,仍然拒绝交代,坚持自己兢兢业业工作这么多年,是对得起组织、经得起考验的。

  为此,调查组调阅了朱延峰的档案,详细查阅了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其惋惜不已,同时也意识到曾经的荣誉感和党性修养或许是其阿喀琉斯之踵。于是,调查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带领他学习党纪党规知识,重温入党誓词,再忆入党初心。读着20多年前大学时所写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时,朱延峰潸然泪下,懊悔自语:“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再一次看到了当年的入党申请书,我清楚地记得,这是我21岁那年冬天在老师的鼓励下写的,真是没想到……”

  心理防线一突破,短短两天内,朱延峰就交代了其2006—2016年担任清河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清河新区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区住建局副局长、清江浦区发改委副主任等职务期间,收受业务公司老板、个体工程承包商等31人所送现金60.9万元及购物卡、烟酒的严重违纪问题。

  朱延峰在忏悔书中写道,自己在新区建设中吃了许多苦,看着许多自己帮办服务的项目老板在新区建设中赚的盆满钵盈,甚至一些专业能力与自己相差甚远的技术员都在企业中拿着20万的年薪,而自己在机关中虽然已经是科级干部,一年也不过7、8万元“死工资”,付出与收获的严重不对等,让其心理很不平衡。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内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自己在一线岗位上多年不轮岗,成为“独苗权威”,老板纷纷将其列为重点围猎对象,一来二去,自己就成了老板们的“笼中鸟”。


  【执纪者说】一念之间,专家变囚徒。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落马的专家型党员领导干部越发多见,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不胜枚举,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应采取措施,保护党员干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一方面加快制度建设,将权力牢牢地拴在制度的笼子里。纪检监察机关靠前站位,提前谋划,运用第一种形态,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另一方面,对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型党员干部,也应加快探索与市场接轨,逐步建立与其岗位需求、工作绩效、专业技能相匹配的薪资待遇机制,解决望洋兴叹和人才流失的问题。(刘金武 赵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