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沭阳县:为脱贫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提供纪律保障

发布日期:2017-11-14信息来源:沭阳县纪委字号:[ ]

  沭阳,全国人口第二大县,也是江苏省陆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在宿迁市三县五区中,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全县共有低收入人口23.1万、占34.8%。“在实现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要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为扶贫资金装上‘保险箱’,套上‘防护罩’。”近日,在全县“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培训会上,沭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朱浩强调,要坚决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确保脱贫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多点发力,拓宽问题线索搜集渠道

  “咱们村里的干部都怎么样啊?村里的财务收支每月能不能按时公布?有没有谁家里不符合吃低保,村里给特殊照顾的?”10月28日,在沭阳县湖东镇新钱村,正在开展“三进三帮”大走访活动的纪检干部和村民聊起了“家常”。

  主动收集问题线索,不搞“等米下锅”。在优化健全“信、访、电、网”四位一体举报平台的同时,沭阳县结合全市“三进三帮”活动,主动将信访接待室“搬”到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门口,对扶贫领域问题线索进行“大排查”、“大起底”。

  “家门口的‘小衙门’,半个月来村里一次,雷打不动。”在沭阳,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掌握群众意见建议、发现扶贫领域线索问题已成为一种常态。从今年1月,该县200余名纪检干部在“三进三帮”大走访活动中,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78件,查实9件。

  相对于半月一次的家门接访,为期一个月的县委巡察也在该县40个乡镇场(街道)慢慢铺开。从被巡察单位邀请相当比例的普通群众代表参加动员会和反馈会;村居走访“全覆盖”,一村不落,每村访谈农户不低于10户,一户不少……不来虚招,实打实地“巡”找线索,“察”出问题。

  “有重大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重大问题不如实报告是渎职”。针对家门口巡察人情关系复杂、感情因素影响较大的实际,制定巡察纪律“10项规定”,对可能影响巡察公正的事项划出红线,并建立责任追究和巡察回避制度,通过“规矩+追责”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情干扰,倒逼深度巡察。

  “这次巡察上面是‘动真格’,我们村就有个村干部因为巡察发现问题被处理了”。该县胡集镇华集村村民华某某对巡察有了新的看法。目前,已对28个乡镇进行巡察,走访87个村居413户农户,梳理发现扶贫领域问题线索65个,查处21人。

  无论是家门口“大排查”“大起底”,还是开展巡察,都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群众身边的问题,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百姓的问题解决了,气儿就顺了,干群关系也更好了。”

  传导压力,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截至6月底,你们镇的立案数竟然是零,为什么别的乡镇可以完成序时任务……”今年6月29日,在该县召开的“五方联谈”会议上,该县韩山镇原党委书记袁某某因信访问题突出、案件工作落后被县委书记、县纪委书记进行了约谈。

  位于沭阳县城东北部的韩山镇,多年来反映村组干部的信访举报一直居高不下,连续两年是全县信访工作重点管理乡镇。今年1-7月份,反映农村党员干部侵害群众利益的信访件达13件,但乡镇纪委立案数却为零。两组数据鲜明对比的背后,是主体责任的缺失、监督责任的缺位,是“两个责任”的不落实。

  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不仅要看问题线索搜集的多少,更要看基层党委、纪委能不能把“两个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围绕“案件总量要上去、信访总量要下来”这个总体目标,今年,沭阳县纪委启动“三项约谈”,通过梳理排查,分批对10家“零”办案单位、22家“第一种形态”“零”应用单位、30家“零”接访单位党委、纪委负责人进行约谈,层层传导压力, “签字背书”提醒,彻底打通基层反腐的“神经末梢”。

  切实感受到压力的不止袁某某一人。在“五方联谈”会议上,作为分管条线的县领导也当场收到了一份来自县纪委《监督建议书》的书面提醒:请你履行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分管条线的乡镇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2017年9月20日,袁某某因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受到组织调整。

  “治理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基层是‘主战场’,但越往基层,人情关系越复杂,不愿、不敢办案问题也就越突出。”沭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朱浩说,作为乡镇党委“一把手”和纪委书记,如果不能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就要被问责,就要挨板子。

  在开展五方联谈、制发《监督建议书》的同时,该县又创新实施了“双报告”制度、现场警示教育和“一单三问责”机制,建立起明责、督责、追责的责任链条,打造监督闭环,防止制度悬空。今年,该县先后对7家单位进行了联谈,制发《监督建议书》3份,1名乡镇党委书记因主体责任履行不力被问责。

  紧紧抓住“两个责任”这个“牛鼻子”,不仅敲响了乡镇党委纪委履职担当的责任警钟,也起到了传导压力、示范引导,问责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据统计,今年1-10月份,该县纪委立案数429件,处分335人,较去年同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严肃执纪,彻查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沂涛镇三杰村会计黄加林优亲厚友,违反有关规定,将不符合条件的女婿王某上报为低收入户,享受扶贫分红,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陇集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原主任胡八方利用职务便利,骗取理赔款差额48.4万元,被移送司法机关……

  每周一上午9点10分,在沭阳县纪委“清风花乡”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星期一9:10曝光台”版块,都会准时同步曝光1-2起近期查处的扶贫领域典型违纪案例,并迅速在全县范围内得到转发。截至目前,共通报16期扶贫领域典型案例23起,累计阅读量达30万人次,起到了极大的警示震慑作用。

  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今年,该县以“两个意见”整改为抓手,开展扶贫领域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清零”行动,通过挂牌督办严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努力实现问题线索“零库存”。今年以来,仅高效设施农业保险领域就查处“小官蝇贪”腐败案件27件次,涉案69人,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10人,乡镇农技干部30人,村居干部29人,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从严查处扶贫领域的贪污腐败,除了给国家挽回经济上的损失,还有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的“获得感”。

  “太谢谢您们,我家属现还在医院躺着,就等着这钱救命呢。”接过本应属于自己的1万余元低保补助款,沭阳县官墩镇戴山村村民司某某激动地两手发抖:“我还以为这钱要不回来了呢,多亏了你们纪委才拿回了这笔钱。”

  司某某家庭困难,妻子身体一直不好,是村里的低保帮扶对象。2009年8月戴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周洪忠以上级检查、更换“一折通”存折为借口,将其低保存折截留在手中,多次从中提取低保金用于村务开支,直至2014年1月案发。

  “这1万多元对于富裕的人家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老司一家相当于一年的收入,全家都指望着这点钱。对于这种与民争利、吃拿卡要的干部,只有从严查处一个不漏,才能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负责办理此案的县纪委工作人员徐波说。

  立足长效,扎紧织密反腐制度笼子

  “现在村里谁家符不符合条件‘吃低保’?家庭条件怎么样?只要打开这个网站,输入身份证号码登录就可以查到了。”沭阳县西圩乡三才村村民于通亮一边滑动着手机,一边说道。“这就是‘掌中宝’啊,让咱老百姓心里有一本‘明白账’”。

  村民于通亮口中的“掌中宝”,实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大数据平台,是今年省纪委在全省推行的精准扶贫脱贫监管新模式,通过大数据平台,除了群众可以在线查询资金公开、政策法规等情况外,而且还对全县扶贫项目运行、扶贫资金使用、建档立卡户的家庭状况等实施动态监管,精准发现问题。

  今年,沭阳县按照省、市纪委要求,紧扣“精准扶贫脱贫、阳光透明监管”目标定位,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主线,以人和项目实名制为前提基础,组织全县130家单位1.2万名帮扶人员进村入户实地走访,采集扶贫信息。目前,该县“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已按时完成数据库建设,顺利完成三、四季度“阳光扶贫”手机APP数据采集录入任务,走访率达100%、采集率达99.75%。”

  “从贫困户的家庭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到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资金的使用,不仅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而且通过数据采集、比对、核查,也避免了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情况的发生,实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监督的效果。”沭阳县监察局副局长徐静介绍说。

  除了借助技术手段堵塞漏洞外,沭阳县还不断建章立制,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针对村级财务违法违规现象不断出现等问题,制定出台《村居(社区)“村务卡”管理办法》,以银行卡为载体,实现村级财务消费、报销、还款全过程无现金,提高村居集体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为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出台《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倒逼扶贫责任落实。今年,该县2名纪检干部在调查信访件时因工作失职被追责通报。

  “一系列的‘组合拳’只有实实在在落到实处,打到痛处,才能保证扶贫政策不走样、扶贫资金不乱用。下一步,我们将在‘两个责任’落实、问题线索搜集等方面再发力,坚决做好执纪审查‘后半篇文章’,为脱贫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提供坚强纪律保障。”沭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朱浩强调。(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