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这段颁奖词,是人们在季羡林先生获得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时送给他的。季老一生受人尊敬,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盛名之下,他却自认是“一介布衣”。几十年中,季老的着装几乎就没变过,他只穿卡其布做的中山装。如果仅从他的穿着看,谁都不会想到这样一位看似土里土气的老头居然曾经留洋十年,而且还是北大教授。这也许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推崇的“从容中道”的气度吧。
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中有一篇《老年十忌》,其中之三是《三忌:思想僵化》。在此,季老对自己为什么弃西装而改穿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事,有这样一段很有意思的揭秘:“我留德十年,当然是穿西装的。解放以后,我仍然有时改着西装。可是改革开放以来,不知从哪吹来了一股风,一夜之间,西装遍神州大地矣。我并不反对穿西装,但我不承认西装就是现代化的标志,而且打着领带锄地,我也觉得滑稽可笑。于是我自己就‘僵化’起来,从此再不着西装,一律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袭,以不变应万变矣。”
一身中山装,一双老布鞋,这就是季老的“标配”。季老在留学的时候也穿过西装,在国外要适应外面的环境。季老在接待外宾以及出国访问都是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季老当年从德国回来的路上,在船上的餐厅吃饭,被要求穿礼服才能进入,季老理直气壮地说中山装便是中国的礼服,便让他进去了。还有一件事情,季老在北京大学担任工会副主席,他觉得穿西装容易与工人产生距离,所以更加钟爱中山装,自称农民的儿子。
在穿着上,季老简直是个清教徒,他的衣服多是穿过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有一件雨衣,是他在1946年从德国回到上海时买的,一直在穿。有一天,一位专家说,你的这件雨衣,款式真时髦!他听后大惑不解。专家一解释,他才知道:原来50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经过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在不知经过多少变化之后,在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指导下,现在又回到了50年前的款式。他听了后,大为兴奋。没想到自己“守株待兔”,终于守到了。他也没有想到,人类在衣着方面的一点小聪明,原来竟如此脆弱。
季羡林消费哲学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成天想吃想喝,仿佛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吃喝二字,就太无聊——“斯下矣”。他的潜意识永远是: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
季羡林绝非“大款”,但他在自己的消费哲学指导下,素衣淡食,生活简单,正所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却把大把大把的钱送给身边急需的人,或者捐给家乡的学校。这样的消费哲学,但愿能有更多的人会理解。
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这就是季老的襟怀和雅量。(林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