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一代水圣李仪祉

发布日期:2017-12-11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李仪祉(1882-1938),陕西蒲城人,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被誉为“一代水圣”。

  1904年,23岁的李仪祉与兄长李约祉同被推荐入读京师大学堂。临行前,父亲李桐轩挥毫作诗:“男儿立身戒自轻,要知科第非功名,英雄事业一念定,再休入梦度浮生”,希望兄弟二人潜心学习,锤炼自己,不惧困难,学有所成。当时,京汉铁路尚未修通,兄弟二人只好雇马车赶路,星月兼程地奔波了半个月,直到山东才改乘火车赴京。经过考试,李仪祉以全优的成绩被预科德文班录取。在京师大学堂的求学生涯中,他时刻铭记父亲的教诲,埋头苦读,整整五个寒暑没有回过一次家,每次班上考核都名列前茅。

  赴德留学期间,李仪祉的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拿学位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申请学位及参加答辩需要花费不少钱,李仪祉身为一个公费留学生,为了给国家省钱,他两次放弃了学位。他认为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学,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他用的钱都是国家给的,能省一文是一文。

  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期间,李仪祉除了讲授水利课程外,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道德品行。他常常给学生们讲中国古代水利专家的故事,激励同学们的爱国之心。他教育学生们“学工程的青年,于求学时代,便应存济民利物的志愿,时时想到如何使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处”。

  在课堂之外,李仪祉将全身心投入到了水利建设中,他主持修建了“关中八惠”(这八条水渠的名字中都有“惠”字),嘉惠百姓良多。李仪祉为修水利,经常东奔西走、风餐露宿,身体每况愈下。他在江苏工作时,突然发病,由于病情严重,他不得已返回了陕西。病重期间,他仍然牵挂着各地的水利情况,不断拟定各种建议和方案。

  1938年3月,由于积劳成疾,李仪祉带着未尽的心愿溘然长逝,年仅57岁。李仪祉逝世后,在西安参加追悼会的达万人之多。当时的大众媒体高度评价李仪祉献身水利事业的丰功伟绩,称他“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郑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