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2020改版 > 一线手记

三个知情人

发布日期:2017-12-07信息来源:江都区纪委字号:[ ]

  “这个签字……看着确实像是我的字,但是我也记不清有没有签过这张收据了。”一个外貌朴实的农家汉子,挠了挠头发,一脸为难。

  2017年3月,我区第三巡察组进驻某镇开展巡察,在查阅该镇某村村账时,发现了几张大额支出凭证,用途显示是村部河道清淤、秸秆禁烧等清洁费用。区区一个面积不大的村落,却产生了近10万元清洁费用,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怀疑。为了核查这10万元清洁费用是否都发放到位,我们立刻请该村主办会计带路前往凭证上的收款人——拖拉机手王某的家中。不想王某却对此事模棱两可。

  “村里每年确实是有不少清理工作,有时候我去领钱,也会帮别人代领,经常签名,也没细看……但是按道理说这么大的金额,我应该有印象啊……”

  看着面前的汉子抓耳挠腮地“回忆”完后,说出这么一番似是而非的话,调查组的同事们对视一眼,没有为难他,向他道别后回到面包车上商量对策。

  第一次参与巡察的我有些着急,说道:“他这话说了不是和没说一样吗?接下来怎么办呢?”

  经验丰富的组长一针见血道:“这就着急了?他没有拍着胸脯说钱领到手了,就已经说明了这里面有猫腻!看来可能是村里跟他通过气了……”翻了翻手中的账册复印件,组长说道:“还有好几个知情人呢,走,我们去下一家!”

  来到第二户人家,开门的却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我疑惑地问道:“大爷,请问这是李某家吗?”老人连连点头:“哎,是的是的,王某是我儿子,他不在家。”组长低头看了看账,闲话家常般问道:“您儿子是常年不在家吗?”老人迟疑道:“不是……就,就这两三年出去打工的。”组长笑着说:“那您儿子怎么这两年都接了村里的活呢?”不待老人回答,他话锋一转:“刚刚是不是有人给你打电话交代过你了?麻烦你把手机拿出来给我们看一下吧。”老人在原地踌躇了两步,拐进了西厢房拿来了一部手机。我一看,哟,还是苹果6。西厢房有一位年轻妇人探头出来看了看,见我们望向她,又躲了进去。

  老人折腾了一会儿都没能将手机解锁,组长摆摆手,了然道:“大爷,这是您儿媳妇的手机吧?不要想着蒙我们了,把您自己的手机拿出来吧!”老人涨红了脸,转头去东厢房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果不其然,通话记录显示5分钟前,村民主任杨某刚刚来过电话。看到这一幕,已经古稀之年的老人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不安地站在一旁,嗫嚅着嘴唇却说不出话。组长安抚道:“大爷,这事儿与您无关,别放在心上,我们先走了,您休息吧。”

  回到车上,我兴奋地说:“这是不是说明他儿子其实就在家里,看来这其中确实有问题!我们可以回村里找杨某谈话了吗?”

  组长却冷静地说道:“不急,我们再找一个知情人。”

  接近目的地,远远看见一个中年男子站在路边等候,根据主办会计的指认,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第三个知情人——冯某。刚一下车,冯某就迎上来紧紧握住组长的手:“欢迎欢迎,领导请家里坐。”组长却站着不动,意味深长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们是谁?你怎么知道我们要来找你?”只见冯某一下子僵住了,组长乘胜追击道:“不用解释了,你们村民主任刚才给你打电话了?你并没有拿到那么多钱对不对?”看着他瞬间哑口无言的模样,调查组的同事们纷纷忍俊不禁。

  回到村部,我们分别与几位当事人进行谈话,在证据面前,该村民主任对自己通过清洁费用套取资金以供村部日常开销的错误事实供认不讳。

  这次巡察经历让我感到,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有违纪行为,就一定会有“知情人”。一切试图掩盖真相的行为,不过是违纪者心存侥幸、自欺欺人的一张薄纸,终究会被执纪审查的火焰燃成灰烬。(顾文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