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萧何的贡献

发布日期:2017-03-27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的一天,刘邦置酒洛阳南宫,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接下来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无疑,萧何是人杰之一,功劳卓著。尤其是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奠定了刘邦胜利的基础。而且,萧何还向刘邦推荐了大将韩信,等等。

  对于萧何的这些贡献,后人都予以高度评价。而对于萧何在“汉承秦制”方面的贡献,却少有人提及。

  据明朝冯梦龙所著《增广智囊》记载,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后,将士们都在争抢秦宫里的金银财宝,而最先进入秦宫的萧何,寻找的却不是这些东西,而是秦丞相和御史府所收藏的律令、户口等方面的图籍。有了这些,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赋税制度、法律典章以及民情、地势,等等,也为日后制定相关政策、确立规章制度找到了借鉴。

  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做“汉承秦制”,意即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秦朝的。这是汉朝对民族历史的最大贡献。刘邦即位后,一方面要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一方面开始着手政权建设,困难重重。“汉承秦制”是刘邦政权建设的“捷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承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其二,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其三,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其四,承袭了秦朝的官吏选任制度。此外,汉朝还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等。对于秦朝的这些制度,汉朝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发展。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沿用了“汉承秦制”的合理成果。由此,足见“汉承秦制”的深远意义。

  而要承袭秦制,首先得有秦制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得有人搜集、保管、梳理和研究。如果在兵荒马乱之中,这些资料被毁弃,或者视若敝屣,不以为意地抛掷一边,那么,“汉承秦制”也就无从谈起了。能获得这些资料,并发挥其作用,论头功,非萧何莫属。

  有人说,萧何曾是秦朝沛县狱吏,具体说就是刀笔吏,因此他有看重文字资料的习惯,后来在咸阳寻找秦朝典籍资料,是其习惯使然。这似乎有些道理,但最为重要的原因,当是萧何的思想境界所致。相比于其他人的争抢金银,萧何胸怀全局,“公”字当头,而不是自私猥琐、锱铢必较于眼皮子底下的蝇头小利。这也是他以后能够位居相国的重要思想基础吧。

  有些历史名人,品行高而又多才能,贡献体现在方方面面。多角度、全方位了解这些贡献及其缘由,对于润心启智,不无裨益。(李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