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廉洁奉公的好首辅——徐溥

发布日期:2017-04-27信息来源:字号:[ ]

  人物简介

清代修《江苏宜兴翰渎徐氏宗谱》

  明朝大臣徐溥(1428年至1499年),字时用,号谦斋,洑溪(今宜兴宜城镇溪隐村)人。弘治五年八月至十一年七月(1492年-1498年)任当朝首辅一职。年七十二岁。景泰五年(公元一四五四年)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性凝重有度;居内阁十二年,从容辅导,爱护人才,屡遇大狱及逮系言官,委曲调剂,安静守成。卒,谥文靖。徐溥撰有《谦斋文录》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徐溥爱惜人才,爱护百姓,克己俭朴、史称“天下荫受其福”,世称一代贤相。

  严于律己

  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妙法。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做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想了一个坏念头时,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粒黄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黑豆黄豆已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己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半满,黑豆则屈指可数。徐溥就凭着这种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德。

  为官清廉

  徐溥在朝为官多年,没有在北京城里建造府第,直到将要告老回乡时,才由家人在故里建造一所住宅。弘治十年,徐溥因年届70古稀,向皇帝求退,皇帝竭力挽留。翌年,他因目疾严重,再次要求告老退休。九月,徐溥以"四朝元老"的殊荣奉旨南归。到家后,他不顾双目失明,首先命两僮搀扶着他在整个宅第转了一遍,并用双手抚摸着每座墙壁和每根楹柱。家人问:"相爷何必如此?"他说:"我是怕儿辈们把宅第造得太华丽啊! 只要能住就可以了。"一日,徐溥由家人扶着在门外散步,忽然问道:"门外原是东南山乡上城大路,怎么听不到车履之声?"家人告诉他:"为了相爷能安静休息,故把大路迁到河的对面去了。"徐溥听了,勃然大怒,喝问:"这是谁的主意?怎能为我个人的安逸,而劳乡亲们绕道而行呢?"他即命恢复大路于相府门前。民众无不赞叹。

  乐善好施

  对乡里族人关怀备至,而自己生活则很俭朴。他仿效宋代范仲淹义田之举,叫他二弟复斋到京城商量置办义田,以赡养宗族。他决定将自有田产800亩作为义田,分给族里村人耕种,如遇灾荒,减租免征,并开义仓赈济,凡乡里族人遇有婚丧之事或遭意外灾难,均有补急救济。还聘请塾师,兴办义学,凡徐氏子弟和村里贫家子弟,一律免费入学。又在进城的洑溪河口设置渡船,雇人摆渡,方便行人,乡人称之为"徐氏义渡"。他十分爱惜故乡文物,摹刻了苏轼的《楚颂帖》,并将收藏的《清明上河图》无偿捐赠。他创议设立的徐氏义庄、义渡、义田等、惠及后世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