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严正家风世泽长

发布日期:2017-05-17信息来源:太仓市纪委字号:[ ]

  苏州太仓因春秋时期吴王于之设立粮仓,故而得名,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在太仓城内致和塘北边的元代石拱桥与州泾桥居中地带,有一座太师第——修复的王锡爵故居,白墙、黑瓦,脊兽、瑞鸟,重檐、雕梁,无不古色古香,特别是那粗柱大梁的将军门,透出端庄气派,可为太仓历史上第一大宅。

  王锡爵何许人也?苏州太仓王氏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关于太仓王锡爵家族的人才之盛,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和杨钟义等曾有评论称:太仓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过江王谢;江以南望族,以太仓王氏为首。太仓王氏源出于太原王氏,东晋后,太原王氏有一支迁入太仓。(也有说元代时,祖辈避战乱而南下,其中一支迁徙至今太仓浏河。)

  王锡爵在明嘉靖十三年生于苏州太仓,字元驭,号荆石。明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榜眼及第。王锡爵入第登朝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穆宗实录总裁等职,还出任过顺天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等。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帝特颁手诏拜王锡爵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王锡爵勤政廉洁、清介耿直,入阁即根据当时情况,提出了“禁谄谀、抑奔竞、戒浮虚、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等六议,为朝廷所采纳。万历二十一年,王锡爵晋首辅,特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万历三十八年,王锡爵病卒,赠太保,谥文肃,敕建专祠于今太仓城内。赐葬,墓在苏州阊门外来凤桥凤凰墩。太仓王氏除了王锡爵之外,能人雅士兴盛不绝,与家训不无关系。

  清正廉洁、刚直耿介,严正家风长盛不衰。在《王锡爵传》里,描写了他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情。有一次,王锡爵家族的族兄弟为了争夺家产互相争吵。其中一人,为了让王锡爵的父亲王梦祥偏袒于他,拿了一锭白银,塞到王锡爵的衣袖里面,请他转交其父。王锡爵拒绝了,说:“怎么可以拿这个来玷污我呢。”后人对此评价说:“其狷介、廉洁之性,自孩童时已如此。”

  王锡爵小小年纪,就形成了轻货利、好读书的优异品格,这实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他三四岁时,父亲王梦祥考入南京国子监学习,王锡爵和母亲吴氏也一同去了南京。王梦祥在读书期间,经常带领着王锡爵到忠烈庙、功臣庙去瞻仰,给他讲一些相关的故事,激发他长大以后,要建大功、立大业。母亲吴氏出身名门,贤淑端庄,勤俭持家,她经常教育王锡爵从小就要养成节俭勤奋的好品质。王锡爵在十三岁那年,要到州学去上学,但是他没有合适的鞋子,富甲一方的王氏家族,做几双鞋子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的母亲没有这么做,而是给他做了一双土布的袜子,让他穿上父亲的旧靴子去上学,也算是用心良苦。后来,王锡爵在京城里做了大官,吴太夫人也是一直叮嘱他“慎毋外索”,教育他不要索取不义之财,做人一定要一身正气,为官两袖清风。因此,王锡爵为官三十余年始终秉持“不欺天、不害人、不贪财、不怙宠”的高风亮节。沈德符就曾评价道:“以予所知,持身之洁、嫉恶之严,无如王太仓相公。”

  王锡爵曾孙王掞任文渊阁大学士,为人正直“立朝从容,风议不为崖异,及临大事风节凛然”。许多贫寒之士以文求谒,无不亲切接待,而“要人炙手可热者,屏勿与交;退食之暇,不废丝竹;一面之知,或推食解衣予之;而脂膏之地未尝染指”。他为人低调谦和,有一次以左赞善的身份回家养病,告诫仆人切勿透露姓名和官职。路遇大雨想要移舟避雨乡间,谁知人家不许还出来驱赶。王掞也不生气,只是好言解释,说自己是个好人勿要害怕。那乡人冷笑讥讽,说是好人坏人脸上也没有字。王掞一听,反赞他说得对,另觅避雨之处去了。作为一个大官吏,能做到这些可以说难能可贵。而除了三省吾身的士大夫修养外,其家风影响不可小视。

  王锡爵不仅严于律己,对待家中子侄亦严格要求。王锡爵孙王时敏尝忆祖父教诲,云:“自幼侍祖父之侧,每闻绪言,士大夫居乡,以早完国课、勤行善事为第一义。余戢之于心,藉寐弗忘。”故而作《家训》一篇,将祖父王锡爵的家风家训教诲传承深化,编写成册,以垂后世。《家训》分为“孝友敦睦”“省察功过”“和睦乡闾”“克己退让”“早完国课”五款,“家之兴替,在礼义,不在贫富贵贱……”教导家族子弟务存宽厚、勿萌邪曲、培养元气、和睦乡间。

  三百多年前,在苏州太仓诞生了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派,这个画派对清代画坛乃至今天都影响深远。这就是以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为核心的“娄东画派”。这其中的代表人物王时敏就是王锡爵的孙子。王时敏少时即聪慧伶俐,《国朝画征录》中就有记载:“姿性颖异,淹雅博物,工诗文,善书法,尤长于八分,而于画有特惠。”王锡爵对他钟爱有加,专门请来董其昌指导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他少年就开始从摹古入手,深究传统画法,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由于家里古书、名画收藏丰富,且大都是名迹,像当时很少传世的李成的画他都能够见到,这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不断积累研习中,他力追古法,刻意师古,作画无一不得古人精髓。作品在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时人誉为“国朝画苑领袖”,是享誉海内外的“四王画”领衔人物。

  而真正推动娄东画派形成,并且使之影响画坛数百年之久的要数他的孙子王原祁。王原祁青出于蓝,他聪明有才华,为康熙时进士,因专心画学,被召供奉内廷,任书画谱馆总裁,负责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并鉴定古今书画,后又升至户部侍郎,故又称他为“王司农”。绘画方面他得祖父和王鉴的传授,也是走的临古路子,尤其喜欢临摹黄公望,笔墨生拙,韵味醇厚。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纪最小,但成就最高。王鉴谓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王原祁代笔之作很多,由于他受皇帝赏识,学他风格者上千,最终成为“娄东画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对后世影响极大。而王原祁主纂的《佩文斋书画谱》,卷帙浩繁、材料丰富,为后世爱好书画者,提供了极珍贵而全面的资料。

  作为书香门第,王氏家族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为何能诗文书画代代相传、代有才俊呢?应该说要归功于王锡爵对子孙要求极为严格,他不仅言传身教,还聘请名师大家亲临辅导。曾请来名士陈继儒,和儿子王衡一起读书治学,这对于王衡才学、见识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他还邀请董其昌辅导孙子王时敏学画,最终使王时敏成为一代画坛领袖。这种悉心培养,奠定了王氏家族“诗文书画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传基因。

  王锡爵自己“其文词妙天下,人得公片言,皆宝爱而传诵之”,收藏书籍、书画甚富。王锡爵著作有《王文肃集》53卷,附录2卷,《文肃奏草》23卷。王家喜藏书,家有“赐书堂”,收藏书籍、书画甚富。王锡爵笔法秀颖,依稀有翡翠兰苕状,著名的书法家董其昌称他“深于书,书尤深于唐碑。晚年犹悬碑刻满四壁,特不欲以书名耳。小楷清整秀劲,大可径寸者尤骨重脉和”。王衡诗文俱称名家,亦善书,学颜真卿、苏东坡。王时敏“工诗词,精书画,文采风流,照映一世”(归庄语)。王揆、王掞、王原祁等个个才华出众,卓有成就,书香门第,薪火相传。

  四百多年前御赐匾额的“大学士第”,到曾经毁于兵戈的仅剩下门楼一座,再到翻修的王锡爵故居。几百年的岁月改变了很多,曾经的煊赫显耀如今都有可能湮没不闻。

  但是对于后人来说,“(家训)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王锡爵曾孙、清初画家王撰曾以一诗概括王家的家训遗泽,家风绵长,录之作结:

  陵谷虽变迁,不改旧门第。良由世泽长,忠孝传家绪。文肃昔当国,名在日月际。盛德被桑梓,迄今颂仁惠。(周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