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士君子之操行 惟以不贪为主

发布日期:2017-05-02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沈葆桢(1820-1879年),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晚清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创建船政、治理台湾等方面,厥功至伟。尤其是以清廉自律、严于家教,声名远扬。

  沈葆桢21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成为林则徐的女婿。

  沈葆桢少年时代还受业于著名经学家林昌彝,与夫人林普晴同为林氏弟子,颇受林昌彝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林昌彝生于嘉庆八年,是一位满腹经纶的爱国志士,与魏源以及族人林则徐为挚友,留心世务,坚决支持林则徐抗英禁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沈葆桢从小耳濡目染,在内心深处根植了爱国爱乡的种子。

  沈葆桢在林则徐家阅览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作,且经常与林则徐促膝对谈。沈葆桢的诗词得益于林则徐的指点,进步神速。更重要的是,沈葆桢在这里对“洋务”有了初步了解。林则徐对沈葆桢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学家常常将沈葆桢作为林则徐的“道德继承人”。

  秉性清正 廉洁齐家

  沈葆桢一生疏财重义、乐于助人,置身官场却时刻将民间疾苦放在心上。沈葆桢常用杜甫的诗句“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警示自己和教诲后辈,对僚属和子女强调“士君子之操行,惟以不贪为主。”

  光绪元年夏天,沈葆桢在福建船政大臣任上赴台办理台湾防务。当他得知福州发生了洪灾时,毫不犹豫地把本来要作墓祭和聘请家庭塾师的3000两银子全部捐给了灾民,自己则向船政局借钱弥补家用。这笔费用直到升任两江总督后才慢慢还清。当时,沈葆桢每月薪水有600两,可是为了接济亲戚朋友,“薪俸到手辄尽,未尝有余”。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那便是“惟穷不可耐耳”。

  沈葆桢深谙子孙愚却多财是招灾引祸之理,所以对晚辈的要求非常严格,不断在家书中告诫“家中诸事以俭为主,持家者尤须以身率之”;“使子弟稍知稼穑之艰难,不致纨绔习气日积月深,少年白食无所事事,中岁潦倒莫能自立”。

  有一次,沈葆桢长子在书信中透露想要购买房产。结果,沈葆桢不仅没有同意他的要求,反而回信让其“安分些”,并宽慰儿子说:“我貂褂霉烂,尚不敢另做,亦无白锋毛外褂,官亲、家人皆以为耻。无论在江西及京中旧债未清,力所不及。”

  林普晴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自幼承传知书达理、甘于清贫、洁身自好的传统,不仅辅助沈葆桢的仕途成功,而且平日里还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道光十九年,与沈葆桢新婚不久的林普晴就不惜典当自己的嫁妆,为赴京赶考的丈夫筹齐盘缠。由于沈家世代贫寒家庭负债累累,在沈葆桢进京攻读候考的时候,又是林普晴想方设法东挪西凑,为沈葆桢提供足够的费用,让沈葆桢安心攻读并考取功名,使沈葆桢逐步擢升,官至两江总督,身居高位,政绩斐然。

  沈家日常生活非常清苦寒酸,曾一度雇不起下人,出身名门贵族的林普晴要自己亲自下厨。沈葆桢只好在信中这样安慰她:“我目下无能接济,家中事全仗卿极力扶持。现在为景所迫,不能以求人为耻……”

  回首沧桑过往,功成名就的沈葆桢,曾经满怀深情地对爱妻林普晴说道:“夫人自入蓬门,备尝艰苦,未尝何日有以图报,愧甚则又感甚。”言语之中,愧疚之心感人肺腑。

  沈葆桢不仅对家人十分严格,对亲属也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在任船政大臣期间,沈葆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赏罚分明的“规条”,使船政衙门的行政秩序迅速走上正轨,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之后,沈葆桢又坚决遏制贪污腐败的滋生蔓延,对以身试法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曾经有个担任下级胥吏的沈家姻亲触犯了“规条”,沈葆桢当即下令将其捉拿归案。布政使知是沈家亲属便上前求情,沈葆桢依然秉公不受。后沈父书信送到,沈葆桢料定是说情之事,故而对下属说道:“家父来信是说私事,而我现在正忙着办公事,待公事忙完再忙私事。”随后,下令将这个胥吏军法从事。

  奉身如玉 初心不改

  面对这位宦囊萧索、拮据窘迫却又极端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官员,晚清名士何绍基评价“官声清过两江水”。

  沈葆桢经过平乱、保台、造船、建设南洋舰队,官做得越来越大,经手的银子也越来越多,晚年几乎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筹款上。他手握大权,要发财简直是易如反掌,但他始终不占不贪,保持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沈葆桢廉洁自持、恪尽职守,最终积劳成疾。沈葆桢死后,为他料理后事的代理布政使桂嵩庆,将自己所目睹的实情驰奏朝廷:“殁日,布被旧衣,一如寒素,宦囊萧索,不名一钱。”江苏巡抚吴之炳也奏称:“奉身清俭,一如寒素……僚属相顾叹息,市井乡曲之民有下泪者…”

  沈葆桢离世前担任全国总督中辖境最富庶的两江总督兼最易发横财的南洋大臣,但那时就提前写好了遗嘱,嘱托家人简化丧事:“死后切勿谋以乡贤名宦上请,增泉下内愧,违者非我子孙。我无善行可记,身后如行状、年谱、墓志铭、神道碑之类,切勿举办,多一谀辞,即多一惭色也。我安于固陋,而无著作之志,身后不得将我疏稿及其他文字妄付传刻,以贻口实。”

  文中不仅没有丝毫居功自傲,反而勉励儿孙切勿过度追求官位,要甘愿过清淡的生活。自称:“我除住屋外无一亩一椽遗产,汝等须各自谋生,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同族无论远近,自祖宗视之,皆一体也,缓急相恤,惟力是视,切勿以远而疏之。”

  德泽后世 懿范流芳

  尽管世事沧桑变迁,但是沈家所倡导的刚正廉洁、务实正直、吃苦耐劳等家风在后人身上得到了弘扬,不仅业绩突出,而且廉政勤政,令人敬仰。

  沈葆桢第四子沈瑜庆,早年跟随在担任两江总督一职的父亲身边,他时时事事都细心观察效仿,学到了不少军务吏事和为官治世的本领。父亲病逝后,他又手录沈葆桢遗疏,并继承其父为官之道,爱国爱民、廉政勤政,尤其敢于同贪污腐败的官僚斗争,而不计个人安危。光绪十一年,沈瑜庆中举人,后来历任淮阳兵备道、江西布政使、贵州巡抚等职。在任期间,沈瑜庆积极办学堂,兴市政,治乱惩恶,使地方得以和谐安宁。光绪三十二年,沈瑜庆升任江西布政使,护理巡抚。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以赈务为名,欲提取江西布政司库银及关粮库款以便贪墨济私,被沈瑜庆依例予以驳斥而未能得逞。光绪三十四年,沈瑜庆回任布政使,拒绝了新任巡抚冯汝骙欲提库款作为贡品的行径。因此,冯汝骙、端方等人怀恨在心,并联合勾结言官恶意中伤,致使沈瑜庆被罢黜官职。然而,沈瑜庆自觉无愧初心,并未因自己与贪赃枉法之流斗争受陷害而后悔。

  沈葆桢之孙沈颋清,曾赴英、法、美等国留学,学成回国后任船政局工务长,带领船厂工程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研制出马尾船政史上最先进的商船——“江船”号。随后,又创造了一项中国第一: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在制造飞艇期间,同事称:“沈工务长造飞艇无数次过家门而不入,远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沈颋清担任船政局局长。孙中山对其勤政精政品格给予了高度评价:“……船政足为海军根基……沈君绳其祖武,兴船政以扩海军……则文所厚望于沈君也。”(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