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对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善撰对联,留下了许多巧用对联做妙答的趣闻轶事。
1948年冬,著名的哲学史家侯外庐在沈阳一家古玩店里购得一印章,上面刻有“公生明,偏生暗”六个字,觉得刀法老辣,线条爽利,韵味憨厚,心灵受到震撼。他决定拿去与郭沫若观赏。郭沫若看到这方印章,很是喜欢,连声称道:“有意思,有意思,太好了!”侯外庐就把此章送给郭沫若。郭沫若很高兴,表示要送点什么作为回报,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侯外庐见状,便请郭沫若题赠一副对联。于是,郭沫若当场拿起毛笔,饱蘸浓墨,飞笔疾书,写下了一副对联:“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侯先生得到郭老的墨宝,自然满心欢喜,连声说:“这是为人处世的格言啊!”
“公生明,偏生暗”是《荀子·不苟》中的名句。意谓一个人公正能使人明白事理,偏私会令人愚昧糊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语出《论语·雍也》,意指明智的人喜好流水,仁义的人喜好高山,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或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联语这里借以比喻彼此在学术上各有专攻与成就。郭沫若巧妙引用古典,上下句意思连贯,自然贴切,颇富哲理,充分表达了两位学者互勉切磋的愿望,实属难得之集字名联。人们无论从政、治学、修养身心和待人接物,都可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1953年,郭沫若为正在筹建的成都杜甫草堂纪念馆,撰写了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联中“疮痍”比喻战乱频仍、景象破败之状。杜甫《北征》诗写道:“乾坤含疮痍,忧患何时毕”。此联上联写人,下联写作品,从两个方面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社会骚乱,民生凋敝。杜甫关心民苦,振笔疾呼,写出的鸿篇巨制有如浪涛汹涌,动人心魄。通观全联,用语简洁,对仗工稳,精确地概括了杜甫的创作成就及诗歌的人民性,可谓是切中肯綮、丝丝入扣,对前来瞻仰者有很好的励志警示作用。(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