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左唐宁折不弯
——记我国第一位有史可稽的犹太人进士
位于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的运河廉文化传承馆里,竖立着十二尊清官廉吏的塑像。张纲、谢安、罗适……在成就和见证运河沿岸繁华景象的同时,更是播下了悠远深厚的廉洁基因。在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身体里流淌着不一样的血液,名声也不如其他人响亮,却用生命捍卫清白名节,他就是我国第一位有史可稽的犹太人进士——左唐。
左唐,字尧卿,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8)生于江都,我们之所以获知他是犹太人,是因为他所撰的重量级犹太教碑-一《尊崇道经寺记》碑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内。在碑文中,左唐强调他之所以阐述犹太教教义,是为了“俾我后人。”左唐为人谦和,孝父母、敬长上、和乡里、亲师友。明弘治八年(1495),左唐到留都南京参加应试,中了举人。次年,适值三年一度的京试,左唐又一举考中进士,名登金榜298名中第11名,留京任朝列大夫。而明朝进士题名碑在左唐名下注户籍直隶江都,一语道破了其出生地。
明正德二年(1507)二月,左唐的挚友,同里同乡同科进士、吏部给事中徐昂与王守仁等号称“海内忠直”的50人,被太监刘瑾矫诏,诬为奸党,逐出朝门。左唐亦受到诛连,被排挤离京,调往四川,任布政司参议,后又调往广东任参政署司篆,统管财政。
远离政治中心后,左唐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一丝不苟做好本职工作。他秉公办事,铁面无私,史称“尽忠报国,德修厥躬”;针对财政积弊,“严明规约、力堵漏厄”,要求官家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每一分钱都必须入账,如此一来,平日惯于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的官吏断了“财路”,对左唐可谓恨之入骨,“吏无所容奸,恨欲挠之”,萌发了扳倒他的念头。
一日,中央政府查库特使来广东盘点库银,发现短缺了黄金100市斤。特使审讯有关官吏,所有指控均指向左唐。左唐向特使要求面陈,却被断然回绝,当场气昏在地,一病不起。贪官污吏们个个喜笑颜开;平素交好的人不明真相,走过他窗下时也高声谈论着奚落他。病卧在床的左唐长叹:“平生砥砺名节,顾乃蒙垢若此!”遂绝食而死。
时任广东参政的左唐因挚友被诬为奸党而遭受牵连,左唐归葬后,少数正直的下层官吏冒死联合上书都察院南直隶巡按大臣,为其鸣冤叫屈,苦求复查。巡按大臣被迫下令重审。开库点金后,发现所谓短少的黄金100斤仍封存在库,分毫不缺。原来,当初守藏吏们受贿故意错点。然而,扳倒左唐的那群人害怕被降罪,故技重施,重金贿赂巡按大臣。于是,巡按大臣便借口左唐已归葬,宣布此事不再上奏复议。差可告慰的是,广东翰林伦以训将左唐遭诬陷、受迫害的经过刻在其墓志铭上,一代廉吏名节方得以保全。
回顾左唐冤案始末,查库特使和巡按大臣都属于朝廷监察官员,本应弹劾破纪之人,“辨明冤枉”。然而,特使偏听偏信,不察是非,是为无能;巡按大臣收受贿赂,察而不纠,有失操守。这样的人混进监察队伍,不仅是左唐个人的悲剧,更是明王朝衰落的祸根。本应匡扶正义、反腐肃贪的监察机构也同流合污、陷害忠良,国家焉能不败?朝廷焉能不亡?
时光流转六百载,故人随风东逝去。甘棠树下,唯余今人,将年轮细数;古堤遗存,印刻当年风浪;旧屋犹在,记载昔日繁华。铁牛静默无言,过往船只,络绎于途,呜呜鸣笛,泣诉过往。但愿人心如运河之水,清澈如镜,明鉴忠奸,教后来人再无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