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明代仕宦家训名篇(下)

发布日期:2017-06-19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药言》:姚舜牧的“清高”之训

  姚舜牧的《药言》是流传甚广的家训名篇,是封建社会齐家、治世、医心的极有价值的教科书。

  姚舜牧(1543-1622),字虞佐,号承庵,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药言》是他任广昌县令时所作,原名为《家训》。姚舜牧在《自序》中说,这部家训的内容既有平日所承的父训,也有“所闻于故老,所得于会晤者”,但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心得体会。人誉姚舜牧为“圣门国手”“治世医王”,故后人取“药石”之意,更名为《药言》。

  关于撰写家训的初衷和宗旨,姚舜牧在《药言》自序中谈道,自己祖辈没有文化,“不离耕作,不识官府”。自父辈才开始读书,并“训以‘清高’二字”。所以他作家训的宗旨也是立“清高”之训。他说:“总之则本清高之训,而欲全所谓浑蠢之遗也,因存笥中,期示子孙,宁浑毋察,宁蠢毋乖,是为‘清高’,不则不若族人之为田农也。”

  姚舜牧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具体地阐述了父子、兄弟、夫妻、妯娌、朋友、邻里间的伦理关系、道德准则,以及治家、立身、择偶、处世方面的观点。他抛弃“夫为妻纲”、明哲保身之类的封建观念,很多见解至今仍有积极价值。

  家训开篇就讲道德是立身做人根本。他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围绕这一观点,姚舜牧首先论述了孝悌在子弟品德培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姚舜牧同时强调,做父母的对孩子是否成为孝子也是有责任的,那就是对子女不可有毫发偏爱。如果偏爱日久,就会使兄弟之间产生怨愤。只有兄弟妯娌之间随时消释矛盾,将彼此的“恩义”看得重于“财帛”,才能做到兄友弟恭、家庭和睦。

  在婚姻关系方面,姚舜牧认为应将品德作为婚姻的基础。他说自己“嫁女不论聘礼,娶妇不论奁赀”。他认为“凡议婚姻,当择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不可徒慕一时之富贵”,强调“一夫一妻是正理”,结发之妻“万万不可乖弃”。在富贵之家纳妾成风的明代,姚舜牧的婚姻观是值得称赞的。

  对于子弟家人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姚舜牧十分重视。他将爱众亲仁、孝悌谨信放在蒙养教育的首位,“略有暇余时,又教之文学”,而并非以读书以求仕为宗旨。姚舜牧认为做人当先立志,“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他强调只有先做一个好人、好百姓,才能做好其他。他说:“吾人第一要思做个好百姓;有资质,能学问,可便做个好秀才;又有造化,能进取,可便做个好官。然纵做到为卿为相,却还要思是个秀才,是个百姓,乃传之于后。”

  围绕品德教育,姚舜牧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要以仁爱之心待人;要重义轻利,置田地房屋等勿占便宜;要淡泊处世,谨言慎行;交友要亲正人、远小人等。他认为持家长久的根本是“仁”,“创业之人,皆期子孙之繁盛,然其本要在一‘仁’字。”他告诫真正为子孙考虑的家长,应重“心地”“德产”而不是田地、房产,指出:“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况惟利是图,是损阴骘,欲令子孙永享,其可得乎?”

  在家庭管理方面,姚舜牧也作了多方面的规定。他叮嘱子孙、族人要守“祖宗血产”,勤俭持家,要求子弟必须人人从事一项正当职业,但“第一本等是务农”。只有“治生”,才可“定志”,才不至于游手好闲、堕落学坏。此外,他还要求家人子弟戒诉讼、免争端,按时交纳赋税钱粮,和睦族人和乡邻,对童仆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如自家人一样关心他们的衣食冷暖。

  姚舜牧的家训及教化实践,对传统家训教化作了不少新的发展,择其要点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养生教育。

  姚舜牧教导子弟,在求医问药上不要盲目轻信人言。“凡亲医药,须细加体访,莫轻听人荐,以身躯作人情。”要注意保养身体,不可贪欲太重或过分劳累。从养生的角度看,这是很有道理的。他还说道,生病以后莫讳疾忌医,“宜宽心以俟其愈”。

  第二,家训中有大量的格言、俚语、民谚、联语,使得说教不显刻版,通俗不乏深刻。

  姚舜牧谈到他做广昌县令撰写家训时说:“公余,复续有数条,似多口语一番矣。”这主要还是考虑他自己出身平民之家。用《药言》自序中的话就是“吾上世未有知学者”。况且训诫对象是子孙,越是用通俗易懂、人人熟知的语言阐述居家、做人、处世的道理,就越是容易被接受。

  《药言》中所引用的民谚、俚语、格言、警句生动活泼且十分准确。比如,他要子弟无端不可大兴土木时,引“与人不睦,劝人造屋”的俚语嘱告家人;要子孙依法纳税、勿贪便宜、行善积德时,引用民谚“若要宽,先完官”“讨便宜处失便宜”“贪产穷,惜产穷”等。他还用自己平日写作的警句、联语来教训子孙,例如“做人要存心好,读书要见理明”“才不宜露,势不宜恃,享不宜过”。

  第三,从小处、小节做起的实践养成观。

  姚舜牧教育子弟注重道德的修养,但这种教育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谈阔论,而是随时随处都能做到的小事、小节,品德就是在这种磨炼中形成的。关于什么是好人的标准,姚舜牧是这样解释的:“人谓做好人难,余谓极易。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多么通俗的解释!他在家训中所要求做到的都不是什么高难之事,而是结合他自己人生经历的日常小事。他的目的就是要子弟牢记自己的失误和教训,从小处加强自己的修养。

  《家诫要言》:吴麟征的修身之则

  吴麟征(1593-1644),字圣生,号磊斋,明代天启年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在朝为官以敢于直言为人钦敬。

  《家诫要言》是吴麟征教诲家人的家训,虽然篇幅不长,仅73则,且大多一两句话,却涉及治学、交友、立身、处世诸多方面。所论最多的还是立身、处世问题。

  (一)“立身无愧”的立身之道

  《家诫要言》就如何立身阐述了四个方面的要则:

  一是做人要光明磊落、持身端正。他说:“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他反对结党纳派,认为只有一身正气,才能不畏邪恶。“立身无愧,何愁鼠辈?”

  二是除不良动机于萌芽。吴麟征非常强调修养中的动机问题,他说:“‘岂可使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他告诉子弟:“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在吴麟征看来,铲除私心杂念、将不良动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修身的根本功夫,否则“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

  三是道德修养须从小处做起。“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

  四是读书明理,独善其身。他说:“世变弥殷,止有读书明理,耕织治家,修身独善之策。”“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关于学习对修身的作用,吴麟征的认识很清楚。

  (二)“器量须大”的处世之规

  对于如何处世,《家诫要言》主要作了五个方面的规定:

  第一,淡泊名利以免祸。“见其远者大者,不食邪人之饵,方是二十分识力。”“生死路甚仄,只在寡欲与否耳。”

  第二,宽厚待人以积福。吴麟征叮嘱家人:“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他还用根深叶茂来比喻宽以待人的道理:“本根厚而后枝叶茂。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

  第三,周恤贫穷以累德。吴麟征要子孙“多行善事”。他说:“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他还用一些士大夫“奢淫不道”招致惨祸的事例,要家人注意积累善德。

  第四,收敛节俭以持家。吴麟征将勤俭作为持家之根本。家训中论及这一问题的地方有很多,如“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收敛节俭,惜福惜财”“家之本在身,佚荡者往往取轻奴隶”,等等。

  第五,慎交师友以全身。吴麟征要子弟家人交友慎重,“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鸟必择木而栖,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祸。”强调做人比做官更重要、门风比家业更重要,是《家诫要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家训中多处阐述了这一观点。比如:“家业事小,门户事大。”“儿曹不敢望其进步,若得养祖宗元气,于乡党中立一人品,即终身学究(即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我亦无憾。”

  语简意赅、言近旨远是吴麟征家训的鲜明特点。丰富的人生经验、深刻的做人处世道理,都化作简约的、不加雕琢的语句。这种语句几乎俯拾皆是,比如教育家人虚心处世、谨慎持家的:“莫道作事公,莫道开口是,恨不割君双耳朵,插在人家听非议;莫恃筑基牢,莫恃打算备,恨不凿君双眼睛,留在家堂看兴废。”教育子弟志当高远的:“争目前之事,则忘远大之图;深儿女之怀,便短英雄之气。”教育子弟涵养气度的:“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吴麟征家训中的立身、处世之道,字字都从自己的人生阅历中来,句句都是一个家长饱含深情的殷切指导。至今看来对于我们立家规、树家风多有参考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