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一代名儒程文德

发布日期:2017-06-19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明朝嘉靖年间,永康出了一个榜眼程文德。他一生任职无数,从县府小吏到朝廷二品大员,然而“家无长物”“贫不能殓”。当我们翻开这尘封已久的史料,触发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程文德,嘉靖八年(1529年)榜眼及第,授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资善大夫等职。在近三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坚持清正廉洁,忠心为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被后人喻为“一代名儒”。

  程文德认为一个人如果财迷心窍,势必置国于不顾,置权于不公,而且也把自己变成一个卑鄙的小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程文德任吏部左侍郎,主管官员的考察与升迁。这可是一个肥缺,但程文德在他办公的门前挂出“此是公门莫谈私事,徇私枉法天理不容”的牌子,公开拒绝一切私人请托。考察朝官“秉公持衡”,地方官到京述职“门无私谒”,诏知贡举“公明周慎”,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当时礼部尚书一职空缺,依资历推选,十拿九稳应该是程文德。严嵩时任宰相,把持朝政,他指使儿子严世蕃把程文德叫去,公开向他索贿:“邀先生半赂乃可得。”程文德深知此时只要答应贿赂,立即可以升官。可是程文德鄙夷这种贪腐行径,于是严词拒绝:“吾既无此钱,更无此心,升迁沉浮随便!”严嵩上奏说程文德“不乐赞玄”(不乐意供奉修道),礼部尚书之位自然旁落他人。

  明代官员工资不高,程文德家中人口众多,往往入不敷出。望着别人挥金如土,程文德却甘于清贫。妻子潘氏贵为淑人,却“衣饰鲜矣”,“随宦无长物矣”。程氏宗族为了扩建祠堂,程文德在《寄宗族书》中说,分禄建祠,照理应由他独力承担,“但官中俸薄口众”“只得以家租代禄,祝愿早完此工。”晚年回到家乡,他布衣芒鞋、粗茶淡饭且以此为乐。程文德六十三岁去世时“贫不能殓”,最后不得不靠救助解决。浙江总督胡宗宪行文府县:程文德“一代名儒,功业文章海内师表,夫何殁后家贫,丧久未举,相应处助以资殡葬。”最终金华府拨助钱款,方得入土为安。

  程文德严格约束自己,最终成就一世英名而长留天地之间。世人评价:“正言正色学术无忝于儒臣,古道古心行谊足称乎君子。”“百年间气一代名儒,功业文章海内师表。”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深为程文德一生的德行所感动,追封他为礼部尚书。万历三年(1575年),明神宗又赐程文德谥号“文恭”。

  清正廉洁需要自身的修炼。程文德所处的时代,世风日下,贪腐成风。程文德为何能够不致陷入世俗的泥淖,出淤泥而不染?这源自程文德自身的修炼,对清正廉洁具有清醒的认识。“吾见天下之人,不走正路而赶时势的,掩饰真情而沽名钓誉的,聚敛钱财而自肥的,胡作非为而逞能的,违法扰民而不怕怨恨的”,不一而足。程文德经过长时间的比照和思考,终于确立了“学圣贤,做圣贤”志向,追求内心的充实和道德的完美。他认为圣贤并非天生而成,而是痛苦磨练而就。“割欲须忍痛”,一个胸怀天下有作为的人,就要自觉惩戒、抑制、割舍种种私欲,即使处在饥饿、疲乏、穷困和失败中也充满信心。他立志为圣贤,经过不断地修业养德,学深养厚,外不为利动,内不为私惑,充盈着一股浩然之气,终于奠定了清正为官的坚实基础,以此入官,任何安危得失、威逼利诱都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和志向。(童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