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谢公遗爱邵伯埭

发布日期:2017-06-06信息来源:江都区纪委字号:[ ]

  提及谢安,人们就会想到东晋赢得淝水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实在江苏江都百万群众心目中,最值得思念的,是筑埭治水、惠及千秋的谢公。

  入朝前,谢安曾在吴兴郡(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一带)任太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晋书》用简短的十二个字评价他在当地的政绩。无独有偶,1000多年后的明代,国子监监丞沈珠又将完全相同的十二个字刻进石碑,以纪念谢安在甘棠(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的治水功绩。“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往来于甘棠,临埭观湖,对酒当歌,在体会谢公雅致的同时,亦将谢公遗爱内化于心,造福于民。

  淝水之战后,谢安趁前秦分崩离析之际主持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失地。而在功成名就后,他急流勇退,离开朝廷,出镇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来到广陵后,谢安不负朝廷嘱托,在甘棠筑垒,建筑“新城”,以御外患。居住新城期间,谢安时常四处走访,了解百姓农桑生计。他发现甘棠西北为湖,地势西高东低,旱涝频繁交替不休,庄稼连年歉收,百姓苦不堪言,便组织人手在甘棠以北二十里处筑起拦水大堤,时称“埭”,“随时蓄泄,高下两利”。百姓终于喜获丰收。一时间,远近渔农聚集甘棠,生产作业,没多久便形成繁荣集镇。然而,谢安却在埭成之年不幸染病,溘然长逝。

  平心而论,谢安广陵期间实绩无非筑埭治水,似乎远不能和当年卫国退敌之功相提并论,但他能够立足百姓迫切需要,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百姓生活的实际难题,博得了古往今来广大百姓的深切怀念,这一点弥足珍贵。《诗经》有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后人把谢安比作西周召公,称埭为邵伯埭,称湖为邵伯湖,称甘棠为邵伯镇,筑埭期间所掘之井被命名为惠民井,治水期间往来必经之桥被改名为惠政桥,这种怀念沿着历史长河流淌,历朝历代纷纷留下甘棠遗迹。谢安故去之后,当地人民建甘棠庙、置谢公像、植甘棠树。清顺治三年(1646年),有识之士秉承谢公惠政于民的理念,面向穷苦居民创办甘棠义学,提供免费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不少青年才俊。时至今日,邵伯人仍然用甘棠二字来抒发情愫:甘棠桥、甘棠路、甘棠社区、甘棠古乐队……就连不少店名、厂名、商标也用上甘棠,在推销自己的同时远播太傅之名。

  纵观谢安潇洒从容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可谓内御权臣、外破强敌,以一腔浩然正气屡次挽救社稷于危难之际。在选人用人上,他坚持德才兼备、德重于能,对品行不正的女婿坚决弃用。在处理国家内部复杂关系方面,他化解东晋各大士族势力之间的矛盾,使得上下精诚团结,“文武用命”。“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就是如此功绩显著、彪炳史册的一代名臣,却能放下功名利禄,将自己淹没在劳苦大众的海洋里,为百姓生计操劳解忧,焉能不教人感激满怀,挂念于心呢?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谢安甘棠治水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给出的答案: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这不仅是历史对谢安等贤官廉吏的高度评价,更是当下每一名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应有之义。(江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