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难忘父亲的“勤”与“俭”

发布日期:2017-07-13信息来源:东台市纪委字号:[ ]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劳作,勤俭持家。父亲的“勤”与“俭”,秉承了祖训,传承了家风,打小我就受到熏陶。即使父亲后来因病过世离开我们,我的耳畔也时常会响起他念叨的那八个字:勤能补拙,俭以养德。虽简简单单,却让我受益一生。

  父亲生前很勤奋,在他64年的生命旅途中,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电机,不停旋转,不停发电,给我们家无穷的光明与温暖。他常将“勤能补拙”挂在嘴边,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劳作从未间歇。在记工分的大集体年代,每年底结算分红时,我们家总比别人家多十几个工分。后来联产承包到户,父亲更是铆着劲儿劳动,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刨地、锄草、打农药,晚上都干活到实在看不见才丢手。地里的庄稼从来都是村里长势最好、最整齐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里两次棉花现场观摩会就放在我家的承包地,那棉桃颤动、彩旗飘展的场面,着实让邻里乡亲无比羡慕。其实,父亲不仅是个干农活的大劳力,还是个干针线活的好把式,有些活计做得不比我母亲差。1988年,我家是村里第一个棉花收入万元户,乡里奖了几十支毛线。心灵手巧的父亲,竟亲手帮我织了一件线衣,每当看到我穿上那件线衣,他的脸上就洋溢着笑容,很是高兴。

  父亲的“勤”,在无形中影响了我,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都以父亲为榜样,笃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时要做最好的学生,工作时要做最好的职工。1989年,我考进了江苏省重点中学东台市中学;1992年参加高考,我成为村里第二个大学生。那段时日,我十分努力,父亲也因我而无比自豪。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像父亲一样,做事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基层纪检干部,不管在什么岗位,我都没停下勤奋的步伐,总是力争做最认真的自己。

  父亲的“俭”,更是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底。生前,他常对我说:“浪费是最大的可耻。”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件瓦蓝色的中山装,穿了七八个春节,平时除春节、出客,一般他是舍不得穿的。父亲过世时,我小心翼翼地把那件中山装放到他的棺木里,让他在那个世界一睁眼就能看到他最喜欢的体面衣服。父亲的俭朴,极大地影响着我和姐姐。小时候,除了春节,我是很少添新衣服的,姐姐那件穿了几年的大红夹袄,父亲让村里唯一的裁缝改小了,又让我穿了三个冬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种植棉花,父亲从不肯用最好的棉花做棉被,好的棉花那是上等品,会卖个好价钱的。到了2002年,我结婚前,父亲给我准备了三条被子,这是父亲挑选较好的棉花,跑十多里地请师傅加工的。这三条被子我们家一直用到现在。前不久,爱人说:“这棉被太板太重了,棉絮也旧了,换新的吧!”我连忙说:“这是爸做的被子,怎能换呢?”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养成不攀比不浪费的习惯。如今我也做了孩子的父亲,女儿穿衣从不讲究牌子,吃饭碗里从来不会有剩粒。

  父亲用一生的行动书写着“勤能补拙,俭以养德”八个大字。感谢父亲,因为有您,我的心才有了温暖和力量;因为您的“勤”与“俭”,我才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勤能补拙,俭以养德”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建设好自己的小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王祖峰 东台市委党校纪检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