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今年“5·10思廉日”活动期间,市政府领导、市政府办全体人员参观廉政教育馆
近年来,海门市纪委紧紧依托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中心这个主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廉政教育培训活动,举办廉政文化艺术创作、展演活动,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活动。
一、突出重点对象,创新方式方法,廉政教育培训活动扎实有效。
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突出重点、分级分类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党员干部,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教育培训活动。在教育对象上,把各区镇、部门主要领导、班子成员,新任领导干部、新任公务员,以及重点行业、重要岗位的党员干部全部纳入廉政教育范畴。每年第一期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培训班,对象为市四套班子领导、全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由市委书记上专题党课。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对全年的党风廉政教育进行规划,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对象“量体裁衣”,拟定每个培训班的教学内容,安排足够课时,保证授课时间。全年安排十期左右主体教育培训班和20多期自主教育培训班。在教育方式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十廉”教育活动,即学廉,观廉,考廉,诺廉,听廉,谈廉,思廉,述廉,践廉,评廉。同时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和音像教学等方法,广泛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更加贴近教育对象。在教育管理上,专门开发廉政教育培训软件,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网上培训档案。同时,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加强监督检查。
二、结合地方特色,汲取传统精髓,廉政作品创作展演有声有色。
结合海门实际,深度打造海门廉政文化特色精品,打造“清风东洲”廉政文化品牌。每年举办“东洲清廉风”专场廉政文艺演出,提供舞台,由市级机关和乡镇单位自编自演,运用歌曲、小品、舞蹈、快板、朗诵等形式,多角度歌颂廉政勤政,鞭挞丑恶,激浊扬清。同时充分发挥海门山歌剧团的专业优势,培养一支廉政教育编导、排练和表演的专业队伍,定期组织廉政剧本的创作、排练和演出活动。组织廉政微电影、廉政公益广告创作,创作的《门栓》获南通市优秀廉政微电影评比一等奖,《崇廉、尚廉、践廉》获省纪委公益广告平面类作品评比三等奖,视频类廉政公益广告《开展灭蝇行动 严查基层腐败》在省纪委清风扬帆网展播。我市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融入传统曲艺元素,打造本土特色廉政剧目”的特色做法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得到宣传推广,2016年,大型廉政山歌剧《临海风云》被省纪委宣传部推荐选送至中纪委。拍摄的《张謇家诫》作为全省重点推出的5部《家诫》之一,率先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播出,张謇家诫内容已录入方正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国家规》一书。
三、抓住典型案例,用好身边资源,警示教育活动常态化推进。
廉政教育馆设置了“如履薄冰”、“前车之鉴”、“灰色档案”等专题,主要是让党员干部从近年来身边的典型案件中接受教育,吸取教训,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中心配有案件警示教育编辑室,配备了专业的摄像机、监视器、调音台、非线性编辑机系统等。运用这一平台,可以把被审查对象的忏悔等音像实时连接到能容纳160人的视频教育厅,在办案点进行直播式警示教育;同时编辑制作警示教育片,在全市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在发案单位或者系统内开展警示教育时播放,以生动的音像资料增强警示教育的感染力,从而达到查办一案、挽救一批、教育一片的综合效果。近年来共制作《赌向深渊》、《阳光下的黑幕》、《底线失守的代价》、《贪欲铺就自毁路》、《逾越纪律底线的代价》等近10部警示教育片,编发了近年来查处的部分违纪违法人员《忏悔录》等,同时每一位移送司法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都在廉政教育馆存有一份灰色档案。“前车之鉴”警示教育墙上每年都及时更新,近两年更是突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选取各种形态的典型问题教育警示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教育的治本功能。
海门市党风廉政教育中心自建成以来,已先后举办56期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主体培训班,受教育党员干部8000余人次,举办130多期自主培训班,受教育党员干部23000余人次。先后接待本市及外省市的考察团队180多批次,对外开展警示教育200多次,接待党员干部10万余人次,参加临时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130多人次,是广大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示海门市反腐倡廉成果建设的重要窗口。(顾鸣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