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滨海县:抓乡村治理遏制小微腐败

发布日期:2017-08-11信息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

  今年初,滨海县结合“大走访”对全县基层组织进行全面调研,其中“两个80%”的数据,引起县委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全县 80%的信访矛盾来自农村,而农村80%的信访纠纷又指向乡村干部作风和农村“三资”管理,这一方面说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刻不容缓;同时也警示规范涉农权力运行,再不能走“头痛医头”的老路,必须蹚出一条制度创新、源头化解矛盾的监管新路来。

  “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是抓预防和遏制小微腐败,就是抓社会稳定。”滨海县委书记钱武华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要以身作则“真心抓”,县委一班人要形成抓政风肃纪是本职、抓不好是失职、不抓是渎职的共识;二要稳扎稳打“静心抓”,不急功近利,重在制度管人、标本兼治,重在探索农村政治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

  围绕“两个80%”,全面排查、巡察和查处农村突出问题,有腐必反,回应群众关切。在全县16个镇区、296个村(居)开展“正风肃纪360”专项整治,对12个镇区开展专项巡查,聚焦为官不正不实不为不廉问题,执纪问责。今年以来,全县查处扶贫、惠农、“三资”管理等涉农案件74起,党政纪处分33人,农村党风政风明显改善,民风社风为之一新。

  强基层重在选干部,把好村干部入口关。该县大刀阔斧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结合村“两委”换届,对不称职、不适应的75名村支书及时调整,其中60岁以上的一律退休,使村支书平均年龄下降6.3岁、总人数下降7.9%、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上升26.3%。又从县直机关选派296名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从政法机关选派296名干部担任村社会治理指导员,为乡村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提供了保障。

  勇于破解村干部后继乏人难题,激活村干部队伍活力。以镇区为单位,建立致富能人、退役士兵、回乡大学生等后备村干部人才库,为每个村动态储备6名4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的“准干部”。强化政治及考核激励,打通村支书上升通道,今年村支书报酬同比增长67.4%,从而激发他们守正办事的热情。

  在省市纪委的指导下,滨海在全省率先探索农村“三资”及扶贫“互联网+”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涉农经费非现金结算、集体资产资源平台交易、村居事务民主公开“三项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小微腐败,为进一步压实基层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探路示范。

  率先实行涉农资金非现金结算制度。6月1日起,全县296个村级章印、经济合同和资金使用均由镇级统一监管,前移村级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监管关口,防微杜渐;村级运转经费全部通过村务卡结算,确保每笔资金公开留痕、有迹可循;涉农惠农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农户,不得由村会计代领代发,有效阻断中间截留风险。以上数据实时传输县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县域内公开透明。

  率先实行集体资产资源平台交易制度。建成县镇两级16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对单宗流转土地100亩或流转期限10年以上、单宗200亩以上水面发包、金额5万元以上项目网上统一挂牌交易,杜绝暗箱操作和场外交易。仅3个月,全县产权交易平台登记项目83个、公示57个、成交33个,成交额近2000万元。

  率先实行村居事务民主公开制度。规定每年1月20日和7月20日,作为全县村居统一议事日。凡未经民主议定的事项一律不得实施、不得报支,并于每年2月统一编制村级财务预算,以收定支。民主议事过程和结果都要形成书面和影像资料,上网备案。

  借助滨海阳光扶贫信息系统主平台,全县村级党务、政务、事务、财务和“三资”状况基本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公开、实时监督。阳光是最好的“清心剂”,群众心气顺了,信访量明显减少,政通人和,全县凝心聚力干事的氛围更足了。7月10日,盐城在该县召开阳光扶贫推进会,全面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大会一散,钱武华就召开县委常委会提醒说:“无论阳光扶贫还是‘三资’管理工作都刚起步,问题和短板还不少,抓创新、抓落实任重道远,大伙一刻不能松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