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2020改版 > 一线手记

“老字号”饭店歇业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7-08-18信息来源:建湖县冈西镇纪委字号:[ ]

清明节前夕,上海的表弟回来扫墓后,他要款待一下老家的亲友。表弟对我说:“请客地点就选择在你们集镇上的朝阳饭店吧。”我对他说:“朝阳饭店已经关门了,老板也改行了。”表弟一脸不解:“这样的‘老字号’饭店晴天白天怎么会打烊呢?”

说朝阳饭店是“老字号”饭店一点不假。在近二十年里我也经常在这家饭店和朋友聚餐。因为常来常往就和老板成了朋友;因为成了朋友,我对朝阳饭店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因为了如指掌,就有了如下的故事。

这家饭店老板姓姚。上世纪80年代初,老姚在乡砖瓦厂食堂掌厨。因他烧出来的菜色、香、味俱佳,被调至乡机关食堂做厨师,他的手艺深得所有就餐人员的好评。后来乡政府精间编制外人员,老姚走出机关,自己创业,在集镇黄金地段办起了自己的饭店,以“朝阳饭店”名称注册。老姚从事饮食工作实践时间长,厨艺娴熟,人脉关系多。朝阳饭店开张后生意怎么样?不说你也知道,他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除了早晨,每到吃饭时间,上客量用“高朋满座”这个词来描述一点都不过分。来得稍微迟一点的顾客,必须等上一桌人吃完收拾完餐具后才能安排到位置。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也为自己事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老姚又在集镇东首开了一家饭店,人称“东朝阳”,先开张的饭店叫“西朝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到中午和晚上吃饭时间,两个饭店都是座无虚席。部门上级来人的,单位联络感情的,在选择请客地点时几乎是异口同声:“到朝阳。”

屈指一数,朝阳饭店生意火红了30年,但近些年来特别是2013年春节以来,顾客日益减少。有好多次满有把握的生意也与他失之交臂。一次是某部门召开现场会,全县十几个乡镇来宾就有五、六十人。老板心想,主办这次活动的部门是我的常客,今天中午肯定会在本饭店就餐。于是他到农贸市场采购了一大批荤素食材,坐等客人上门。可是一直等到中午12点多钟也不见一个动静。后来一打听,参加现场会的人全部在主办部门的食堂吃了工作餐。

还有一次下午,也是一个单位迎来了到此参观取经的几十号人。按照常规习惯,晚餐选在朝阳没有悬念。可是结果就出人的意料。下午5点钟活动结束后。所有的客人都各自回家了。面对一次次失算和每况愈下的生意,两个饭店明显多余。老姚调整经营规模,“东朝阳”合并给“西朝阳”,当初8名服务员裁减至5名、3名、2名到了2015年只保留了一名服务员端端菜盘和打扫打扫卫生。即是这样有时一天生意的利润还不够开支水电费和服务员的工资。

朝阳饭店生意一天天在滑坡,引起了社会人群的各种议论,有的说“老字号”饭店虽老,但菜肴与现代人的美色口味已不相适应;有的说饭店会偷用“地沟油”,没人敢去吃,其实,这都不是朝阳饭店生意不景气的原因。为了满足人们舌尖上的美味,姚老板每年都会到一些城市的大型酒店学习新的烹饪技术,几十年来,他用的一直都是农民直供的大豆油和菜籽油,包厢客厅也算豪华气派。

“老字号”生意不好做,原因当事人姚老板最清楚。

2016年2月4日,老姚请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吃饭,他很平静地告诉朋友们:“这顿饭是辞行饭,我已把饭店租给别人从事南瓜饼等点心生意,明天我就去浙江一工程工地烧饭。”老姚的决定一宣布,全桌人都对这样的结果感到突然,一个“老字号”饭店,怎么说关门就关门了呢?

老姚心态异常平和,他不紧不慢地向大家解释;“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前不久又出台了《廉洁自律条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从严治党抓得很紧,吃喝之风将会大大收敛。做生意的人也要适应大气候,所以我决定改行。”

“老字号”饭店歇业的故事就要结束了,我还要为这则故事加上一段尾声。日前老姚来电话告诉我说:“当初决定改行的那些日子,确实对多年的事业有些留念。现在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饭店租给别人,有一笔固定的收入,给项目工地烧饭还有一份稳定的报酬,再也不会为饭店的生意而烦恼。”

我想,这则故事无论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来说,还是从老姚个人思想认识和个人经济收入来说,都是一个喜剧的结果。(建湖县冈西镇纪委 徐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