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吴中沧浪亭

发布日期:2017-08-25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变迁最复杂、内涵最丰富的一座苏州古典园林,也是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精品。

  纵观全园,它布局独特、建筑精巧、林木葱郁,回廊曲折蜿蜒,令人印象深刻。园内以勤政为民、防微杜渐为主题,弘扬中国古代传统廉政文化的楹联题刻更是沧浪亭别具一格的人文现象。

  北宋庆历年间的苏舜钦寓居苏州时,以四万钱买下五代吴越国中吴节度使孙承佑废弃的花园建起园林,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题园慰藉。在苏舜钦的《沧浪亭记》中,他这样写道“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

  在历经千年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沧浪亭积淀起深厚的历史人文,特别是自元朝起,沧浪亭为僧居后,逐渐成为苏州古城内一处公共型的寺庙园林,由于朝代的更迭,到了清代,沧浪亭渐渐成为巡抚衙门的附属园林,其主题也从私家园主排解忧郁转变为对濯缨名士的高山仰止的纪念和教育,成为激励执政官员勤政廉政的一个重要场所。园内陆续建起了苏子美祠、中州三贤祠、康熙御碑亭、五百名贤祠等建筑。

  其中具有政治代表意义的则是康熙御碑亭内的诗句“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而勤箴官吏贤。”以及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富清。”这是康熙帝南巡时书赠当时江苏巡抚吴存礼的一副对联,现在镌刻在沧浪亭的“御碑亭”内。县花,潘岳为河阳令时,县内遍植桃柳,春时满树著花。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在沧浪亭的明道堂,曾作为江苏巡抚在园内举行正式活动的场所。堂名“明道”,取自苏舜钦“兼听则道以明”的诗句,道出对从政者的劝慰。在《汉书》中,还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语句,也是明道堂题名的另一深层次的含义。即:授人以课业者不能以授课来谋取不当利益,助人成功者不应当居功自傲,再次强调“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而在明道堂外正对沧浪亭处,还有一副清代江苏巡抚徐士林所撰对联。联文:“三秋刚报赛,休辜良辰美景,请先生闲坐谈谈,问地方上士习民风,何因何革;五簋可留宾,何用张灯结彩,教百姓们都来看看,想平日间竞奢斗靡,孰是孰非”。三秋指秋收之后;报赛指古代在农事完毕以后所举行的一次祭祀活动。徐士林利用秋收之后的这个时机,召集下级官员在沧浪亭举行一次集会。当时,不少官员用钱如流水,讲究排场,铺张浪费。徐士林的目的是要教育这些官员,所以,会议开的非常朴素,并不悬灯结彩,布置一番,菜肴也不丰盛,只用“五簋”。“簋”古代器具,即只用少量食物,设个便宴招待。

  会上,徐士林提笔写下了这副对联,表明了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是请大家来“闲坐谈谈”,问问“士习民风”,商讨何因何革,会议不摆宴席,不搞“张灯结彩”,可以“教百姓们都来看看”。同时有针对性地反问:你们在“平日间竞奢斗靡”,究竟“孰是孰非”,可以作一番讨论吗?

  众所周知,沧浪亭内有座五百名贤祠,是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陶澍所创。祠内刻有上至春秋吴国下至清代的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政治、文学、循吏、经学、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忠节、孝义、隐逸等人物594位。政治家有范仲淹、狄仁杰、文天祥、林则徐;文学家有陆机、陆云、欧阳修、徐祯卿、归有光;书画家有顾野王、顾恺之、米芾、黄公望、倪云林、沈周、唐寅、文徵明、祝允明;军事家有伍子胥、韩世忠;水利学家郏亶;医学家葛乾孙;隐士赵宦光等。

  其中就有很多廉洁勤政的代表。“文正当国,先忧后乐,立庄润族,廉顽敦薄”的北宋参知政事范仲淹,他舍其家宅为吴地百姓建立了苏州府学,也就是现在的文庙,府学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开后世地方学府之先河,对于整个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明代况钟,被破格提升为苏州知府,以改革不合理的粮税制度,被苏州百姓称为“况青天”。“学宗孔孟,政媲龚黄,千秋俎豆,民不能忘”的江苏巡抚汤斌,在任期间,他用自己的俸禄救助灾民,而自己一家老小每天吃豆腐,被民众誉为“豆腐汤”。当其离任赴京述职时,胥江两岸万民送别,见其一家行李仅有2担书籍,送别的民众无不潸然泪下。“公来民乐,公去民思,于汤不作,惟公嗣之”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其实他在虎门销烟之前是江苏巡抚,在任上,就已开始禁烟了,因当时苏州百姓已深受鸦片之害,满城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林则徐率先在苏州大刀阔斧的禁烟,将当时的苏州中心阊门所有烟馆全部关闭,焚烧鸦片,擒拿鸦片经营者,而被苏州人民誉为“林青天”。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五百名贤”的立身敦行,俨然是苏州廉政文化的明镜,使为官的人见贤思齐。“五百名贤”对世人的教化作用历来为从政者所重视,在苏州这块土地上,不论是扎根于本土的乡贤,还是来苏公干或任职的官员,他们都被苏州的人文环境影响着,并身体力行推崇倡导忠孝之义和清廉之道。(薛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