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贾汪境内的茱萸山,为省内第二高峰,景深木秀、林泉青碧,其上坐落千年古寺茱萸寺更是因为“诗佛”王维的千古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被人熟知,而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之叶落入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凭借这种被贾汪人民引以为傲和防病驱害的双重属性,“茱萸”获得了独特的廉政文化价值。贾汪区以“茱萸清香”为纽带打造廉政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借助茱萸预防之效,寓反腐倡廉关口前移,防微杜渐,禁于未然之意,更找准了本土文化、群众意愿与廉政宣教三者的结合点,实现了三者的同频共振。探索出了廉政宣教的贾汪模式。
谋有效交融,本土文化与廉政宣教同频共振
近年来,贾汪区深入挖掘优秀的农村民俗文化资源,积极鼓励民间艺术爱好者将廉政元素融入到文艺创作之中,让群众在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接受到廉洁教育。办“廉”班。通过廉政剪纸、捏面人、手工香囊、农民书画免费培训课、讲座等群众参与意愿高的形式,拓宽和延伸教育活动的受众层次,引起广泛的文化共鸣,弘扬反腐倡廉的主旋律。传“廉”声。用快板、表演唱等本地表演形式,编排一批贾汪干群喜欢听、能听懂、记得住的廉政宣教作品,以贾汪人的“声”,宣贾汪人的“廉”,强贾汪人从廉尚德的内生动力;送“廉”礼。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结合,向群众赠送以“茱萸清香”为主题的春联、香包等物品,让“廉”的精神在“廉礼”的赠送中传递。
强示范引领,筑建多层次廉政教育基地
该区能动的将辖区内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运用到反腐倡廉的理论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的全过程当中,构建起多层次的文化阵地。打造“社区基地”。积极利用人文景观的资源优势,将廉政教育与休闲观光资源结合起来,以潘安湖湿地廉洁长廊、夏桥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等景点为核心,以社区文化长廊、休闲广场等群众日常娱乐场所为点缀,分类设置情景交融的廉政文化景观,让广大干部群众在休闲观光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达到“倡廉于有形、润物于无声”的效果;筑牢“网络基地”。利用电子网络平台更新快、受众广、成本低、宣教效应显著的特点,构建以贾汪清风网、贾汪清风微信公众号、三清贾汪建设展示平台为核心的网络宣教基地,在常规化推送优秀廉政作品、本区工作动态等10余类廉政文章的基础上,紧抓关键节日期间推出《过端午,我们要风清气正》等节日特刊,引导全区党员干部常念纪律规矩、常想廉洁自律;创建“示范基地”。分层次创建省、市、区三级廉政文化示范点作为全区党员干部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新阵地,人民群众接受廉政文化的新场所。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正己修身的自觉性和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性。
走精品路线,提升廉政宣教工作水平
着眼于做出实效、做出特色、做出影响力,有针对性的打造出一批既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爱好取向,又可持续供给的廉政文化宣传活动精品,通过这类精品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与渗透力。搭建“守住底线,不忘初心”主题教育会廉政宣教“航母舰”。结合当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点,每期选取一个廉政教育主题,在精心编排小品、情景剧、歌舞等文艺作品的基础上,新增现场访问、案例分析、动画解读等特色环节。目前已举办主题教育会3次,2600余名党员现场参会,6万余名观众收看电视直播;搭建纪律规矩竞赛“巡逻舰”。知礼始于熟理,守纪始于明规。贾汪区将党员干部党规党纪学习放在突出位置,举办党风廉政建设应知应会知识考试、任前廉政知识考试、“三清杯”知识竞赛活动等一系列以赛比学活动,检验党员干部对纪律规矩的掌握程度,营造出学规矩、守纪律的浓厚氛围;搭建警钟长鸣“驱逐舰”。组织全区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和辖区内各村(居)两委成员集中收看《以案明记——贾汪区查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十起典型案件评析》,拍摄警示教育片《啃食集体资产的“硕鼠”》,用身边的事,撞响党员干部内心的警钟,引导其及时驱逐内心的贪欲萌芽,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一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易于吸收的廉政文化宣教活动的开展,持续提升了贾汪“茱萸清香”廉政品牌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正成为贾汪的社会新风尚(崔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