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好习惯融汇到骨子里

发布日期:2018-10-31信息来源:沛县纪委县监委字号:[ ]

  “太原解放了。但是我们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忘记为解放这块土地创建了功勋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突破水西门北的某部二排长彭彦雪,和战斗到最后全排剩下的一名小战士——十八岁的陈昌翰同志。他们的英雄业绩是不朽的。”

  ----杨得志回忆录《横戈立马》

  二排长彭彦雪就是我的爷爷,1926年11月出生于河北曲阳县南雅握村一个贫苦雇农家庭,幼时父母双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先后参加了经石道、古北口、完县、定县、三河县、太原、冀东、石家庄、西北仁山河、朝鲜金古里等战役。1949年4月在解放太原战役中荣立特等功。1950年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1953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见,荣获朝鲜最高军功奖章一枚。

  爷爷是全国战斗英雄,还是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1958年8月,当时组织上准备安排他到大城市工作,但他却选择了条件最为困难艰苦的江苏沛县,并要求到生产一线去。他先后担任县拖拉机站站长、农机修造厂厂长、航运公司副主任、民政局副局长、县政府视察室视察员等职务。爷爷对组织的安排,从不挑剔,自始至终以一个普通老兵的身份,勤恳工作、默默奉献,始终保持着一个老党员的革命本色。

  爷爷对党绝对忠诚,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怀有坚定的信念。“文革”时期,爷爷被批判、被打倒、被“靠边站”,他不屈服、不动摇,坚信自己的理想信念。红卫兵在抄家的时候,发现了他的军功勋章以及他当年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合影,才知道他是全国战斗英雄。1973年,沈阳军区来沛县找到爷爷座谈战例,爷爷才被“解放”出来。1974年他应邀到沈阳与陈锡联等首长一起观看军事大演习,部队看他衣服破烂不堪,发给他两套军装,他自豪地一直穿在身上,直到去世。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从来没有添置过什么新衣服,天天穿的就是那几件打补丁军装。生活上,他从来不允许我们浪费一点东西,记得小时候吃饭时,我有时会把米粒撒在桌上,他看到后就会很耐心地教育我不要浪费,还和我一起一粒一粒捡起来吃干净。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始终把节俭的习惯带到工作生活中,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爷爷一直把群众当家人,更把群众的事当家事。计划经济年代,涨工资是有名额限制的,爷爷他无数次放弃涨工资的机会,把名额让给一线工人。1961年春天,拖拉机站的工人们青黄不接,开始挨饿,爷爷想方设法从乡下自费买了1000多斤毛芋头,发放给工人救急,而我们一家人却吃糠咽菜,全家都患上了浮肿病。1962年秋,爷爷把自己仅存的1000元转业费,连同家里仅有的800元积蓄,捐给了沛县友好大队、韩坝大队,赈济灾民。老职工张爱民自今还常常念叨着爷爷:“彭老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始终穿着部队的服装,到了1978年,家里仅有的还是从部队带来的一个放衣服的旧皮箱。他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捐到灾区,救助最困难的百姓,不留名不留姓,做无声的好人。”

  平日里,爷爷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不攀不比,在工作中要任劳任怨、积极进步。我的姑姑从小学到高中,衣服都是短了又接,接了又短,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连在一起,被同学们笑话了多年。“能吃饱穿暖就行了,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我们应该感到满足。” 爷爷常说:“人从小要有好的习惯,融汇到人的骨子里,长大后自然而然释放出来,影响自己身边的亲人,这就是好家风。”

  在爷爷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家始终恪守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的好家风,在单位,我连年被评为先进个人,还荣获“沛县好人”称号。(沛县供电公司职工彭筱云口述 戴苏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