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2020改版 > 清风故事汇

一片公心献乡梓

发布日期:2018-10-09信息来源:沛县纪委县监委字号:[ ]

微山湖西畔的五段镇,有个滨湖村落名叫三段。上世纪8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左公卿带领全村人民于兔起鸿落、草深苇杂的荒滩上造出了4500亩良田,村民人均收入一跃翻了两番。

改革开放前,三段村人多地少,有村民们在湖西岸的荒滩上栽些芦苇,秋后换些零花钱。但芦苇年久老化,加上野豆秧子缠绕,收入更是寥寥。改革开放后,不少地方都摘了贫困的帽子,五十出头的村支书左公卿坐不住了,天天琢磨着今后该怎么办、怎么干?人人都说微山湖是只“金碗”,我们不能怀抱着“金碗”没饭吃?左公卿带着支部一班人反复研究论证,最后决定——治荒滩造良田。

1988年夏天,左公卿带着村民们开始治理废弃的荒滩;次年,让村民在荒滩上播种春稻,那一季,稻米获得了大丰收。大家有了信心,冬季又开始向里开发。越向里,地势越洼,他们就开挖鱼塘,用掘出的土造田打堤。地整平了,田开好了,需要架电。但这块地方,一挖坑,就出水,得一边挖,一边泼,才能栽下一个杆子。从堤外往里面运电线杆子,肩抗手抬,走一步都很费力气,村民脚踏冰凌泥水,浑身滚得像泥猴,一直干了两个月,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开发荒滩的两年间,除了村里要紧的事情,左公卿几乎从上来过,一直住在邻水的一间破陋小屋里。

1988年冬季的一天,家人捎信来,左公卿尚未满月的孙子得了败血症,要他立即回家。左公卿领着大伙干红了眼,捎信的人来了一趟、两趟、三趟……他不为所动。妻子急了,抱起小孙子跑进湖滩,见了老左跪倒“啪啪啪”磕了三个头,他才匆匆赶回家。一进家门,孩子们全哭了,眼前的人哪里是父亲,眼窝深陷,浑身烂泥,头发蓬乱如草,花白的胡子足有一寸多长,双手黑如涂炭,分明是刚从深山老林出来的“野人”!

左公卿开着三轮车把重病的孙子送到医院,一刻功夫都没有耽搁,又匆匆赶回湖滩。妻子哭了:“老左,你怎能丢下小孙子不管呢,你还有没有人味?”左公卿布满血丝的眼里也流出了泪花:“我自己的孙子,我能不疼?我不是医生,这里离开我行;可我不能离开湖滩,那里需要我!”妻子恨他但更心疼他,她深知老左的脾气和一颗火热的心,干脆带着孙子于1992年搬去湖里来住,跟左公卿共同守望这一片用血汗换来的良田。

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老左还是原来的老左。清瘦的面孔,花白的头发,背早已微驼,上身依旧那半旧的蓝布褂子,脚下还是那双老旧的绿军用鞋,让人难以想象这单薄的身子骨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不怕千辛万苦,时时行动如风。看看村里渐渐鼓起的“钱袋子”,有村干部向左公卿“邀功”,这些年这么辛苦卖命,不如多分一点辛苦钱给村干部们当成奖励。左公卿听后严词拒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我们拿了,岂不是有损我们的清白,让群众知道了,这些年我们也就白干了。”那名村干部听后,面红耳赤,从此,村委会里再也没有人敢有类似的想法。

左公卿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党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但他的所作所为和精神境界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和榜样。都说村支部书记是人们公认的最难干的“官”,但左公卿却得到了村民的好口碑,让我们赞叹,更让我们思考。(江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