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2020改版 > 清风故事汇

走在家乡的大路上

发布日期:2018-04-11信息来源:清风扬帆网字号:[ ]

我的家乡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一个河塘密布的小村庄。这里有我的童年。记忆中的童年家乡太穷太苦,印象深刻的是一到雨季,茫茫一片,水天一色。若连续大雨,则颗粒无收,难以度日。我家乡在的那个地方,庄名叫“夏庄”,可这里从没有一个夏姓人家。相传在无法考证的久远的过去,这里连年水患,几年都缴不出一点税粮,有一县官实地查访,发现此处特别低洼,到了夏天逢大水庄子就沉到水里。这位县官当即发话:“这里就叫‘夏沉庄’吧。”夏庄就此得名,相沿至今。

在我儿时,除了衣食艰难,最愁的是路难行。乡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下了大雨就不知路在何方,多靠小舟穿行,水退了,人们光着脚探行在垒起的田埂上,稍有不慎,便滑倒在沟旁。到县城有十多里路,来回得整整一天。五十年代,我到离家五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一年四季,早出晚归,走的一半是泥泞的稻田埂,一半是狭窄的沟河堤岸,途中还有三座摇摇晃晃只能一人通过的小木桥。一次因上学迟到,匆匆穿行过桥,不慎踩在一块朽木板上,一只脚插进了桥洞,一根锈钉插进了大腿,血流如注,至今还留有深深的伤痕。童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小村庄,到外面世界去寻找宽广平坦的大道。十多年后,我进城工作。但越是离家远,越是离家时间长,思乡之情越加强烈。父母在家乡,每年都要回去探望。不管行路多么不便,总是年年如此。一次我在城里借了一辆自行车回去,自恃骑车技术不错,壮胆骑行在高低不平狭窄的乡间小路上,可还是跌倒在稻田里。

离开家乡后,不时有家乡人来我家作客,谈得最多的还是家乡的路。浅斟低酌之间,更多的是叹息、着急。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人们带着从未有过的激情和活力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城乡到处呈现勃勃生机。此后,来南京作客的家乡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出去,找新路。再后来,我从他们口中得知,家乡也一天一天地发生了令人高兴的变化。土地包给了个人,原来一年到头做不完的农活,现在加在一起三个月就干完了。农田水利改造,机排机灌到电排电灌,不再受逢大水必灾之苦,粮食有了结余,养鸡养鸭养猪的多了。农闲时间,很多年轻人进城干零活,外出赚钱,他们就像随季节变化的候鸟一样穿梭在城乡之间。过去老少吹牛晒太阳的懒散日子不见了,见到的是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乡亲们的日子一个个好了起来后,他们感到最急迫的还是修好路。那几年,先是村里筹款铺起了一公尺宽的青砖路,后来乡村之间又铺上了较宽的沙石路。他们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后,我兴奋不已,心想这下我回老家就不用愁了。那年春节,我带着家人回去,看到家乡的变化十分高兴。可让我扫兴的是:那次回去恰逢天寒地冻,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水上船进不去;沙石路上雪后结冰,车轮打滑,通不了车;在靠近村头的几百米青砖路上,太阳一照,走上去如同溜冰一样,一家人跌跌撞撞进了村,孩子们摔得满身泥水,很是狼狈。那时心里总是在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条像样的路!

此后,父母相继离世,我有十多年没有回乡,可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当进入21世纪,我也快退休了。家乡的人来告诉我,现在真的有好路可走了。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回去了一趟。汽车欢快地奔驰在新建的公路上,行云流水般地舒坦。哦,家乡真的变了,变得让我认不出。县乡间过去的沙石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的绿化更是姹紫嫣红、苍翠欲滴;村子里简易的青砖路变成了可以顺利会车的水泥路,直达村头;原来我家门口让我留下伤痕的小木桥如今变成了通行汽车的公路桥;家家户户的土坯茅草房全部变成了宽敞的砖瓦房,穿插其间的还有一些色彩各异的小洋楼。村子百米外就是一个火车站,十五公里外是高速公路出入口。过去到县城一天的路,现在坐车只要十分钟。乡亲们告诉我,修了这么多好路,没有要老百姓一分钱,中央搞新农村建设,省里拨款下来,这些年搞工业化,县乡财政也逐步好了起来,修路款配套解决,不用村民操心。前年村里人告诉我,新建的高铁从我家所在的村边穿过,要迁埋我家的几代祖坟。我又回去了一趟,我和子侄们都积极支持,为高铁按时施工让了路。如今家乡旧貌换新颜,祖祖辈辈做梦都想不到,这也是对先人们最好的告慰。

路通了,昔日闭塞落后的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子里原来外出打工的人,有的成了稍有名气的小老板,看到家乡变了,一些人又回来创业,搞自主经营,为大工厂搞配套。原来像候鸟一样的打工村民,许多人不再两地奔波,工厂就在附近的镇上,实现了离土不离乡。我的一个亲戚,带着儿子回来搞连片经营水稻良种种植,据说一年收入十多万。乡村里一批一批年轻人考上了大学,每每回家,不仅在乡间传播知识和技术,也带回了新的理念和发展思路。这不,我听一老友告诉我,他的孙子是一名初中生,就能熟练使用电脑,通过网上“高速公路”帮他爸爸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我见到这些人,一个个笑得那么自信、那么开心。

家乡的路绵长而幽远,带着变幻的生活节奏,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走在新路上的人们多了一份惬意和快乐。改革开放经历了四十年,如今我站在故乡的大道上,注视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和呼啸而过的火车,眺望远处的有线电视线和宽带电缆,再看看我出生地的那个村庄,净坦的路面和遥远的地平线绵延相连,构成一幅和美、恬静、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画面,不由得心潮涌动,思绪万千:家乡的路不再是承载过去、承载历史的那条老路,而是一条通往富裕文明,通向美好明天的阳光大道。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家乡的路也将越走越宽广。“夏庄”这个古老的名子,随着时代的变迁,终将成为历史。(刘庭安 作者系原中共江苏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