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

王克修:牢固树立底线思维

发布日期:2018-04-19信息来源: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治理智慧。

  何谓底线思维

  古语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现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底线思维则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

  《礼记·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的意思就是预备、防备,这样遇到事情就不用慌慌张张。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既是一种目标追求,也暗含了底线思维的思想。

  治国理政必须有底线思维

  首先,国情决定治国理政必须有底线思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确定其必须固守的底线和规范底线思维的时候,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但同时必须同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列主义个别词句和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共产党宣言》中“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确定其必须固守的底线和规范底线思维之时,既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妥审慎、三思而行”,重大政策措施一定是先经过试验,然后推广。习近平总书记的风格就是稳妥坚毅执着,同时具备开拓性和灵活性,没有把握的绝对不做,有把握的就要大刀阔斧,果断推进。“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其次,党性决定治国理政必须有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运用底线思维科学方法的两个关键点

  首先,坚持正确的改革开放发展方向。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经济高速增长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更要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政治底线就是要坚决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比如苏联的失败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史上的一次严重的挫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也是一个警示。

  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越是面对分散于各个领域和各个社会层面错综复杂的具体利益格局,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越要善于按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来完善政策主张,越要善于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用底线思维来“说话办事”“为人处世”,坚守思想道德“前线”、纪律规矩“底线”,做到思有所“虑”、心有所“戒”、行有所“惧”,严防腐败等“病菌”突破防线底线,腐蚀我们的“肌体”。

  底线思维是新时代党建必须坚持的思维范式和原则。具体到党的建设,从保持党员先进性角度讲,这里的底线就是先进和落后的临界线;从党员领导干部形象的角度讲,这里的底线就是从“清”到“浊”的临界线;从干群关系的角度讲,这里的底线就是从亲到疏的临界线。

  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要经受更长期的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个危险不仅将长期伴随,而且会更加突出。因此,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党建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了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底线处发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守住底线不是目的,落脚点还在于积极争取更好的结果。时下少数干部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工作,美其名曰“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这恰恰是对底线思维的最大误解。只有“有为”才能“守住”。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规避风险挑战、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王克修系湖南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