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2020改版 > 清风故事汇

乡村振兴带头人——记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下)

发布日期:2018-04-24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见到吴协恩时,他刚与大华西村的13位村书记开完座谈会。来不及歇口气,吴协恩握着记者的手说:“我们刚才讨论了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结合自己村庄的实际进行创新!”

  回顾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这十几年,吴协恩一路走来、一路创新,正如他自己总结的:方式、方法要变,道路、信仰不变;能力、动力要变,根基、底线不变;体制、机制要变,责任、使命不变。

  产业创新,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石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担任书记伊始,吴协恩没有马上接手管理企业,而是带着一班人,北到中关村,南到深圳,东到上海,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

  历时一个多月,吴协恩坚定了引领华西产业转型的想法。“当时已出现用工荒,污染也在加剧,环境容量已成问题,土地成本也大幅提高。基于此,考察回来我就提出华西要转型。”吴协恩回忆说。

  华西转型的那几年,正是钢铁、化纤等行业最红火的时候,但对一批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吴协恩下决心关停。

  最初华西内部有人担心,关了这些效益好的厂子,经济走下坡路怎么办,企业职工失业怎么办,甚至有村民私下议论:“协恩上来后,只会关厂啊!”

  在吴协恩看来,最难的不是产业转型,而是观念、理念的转型。对此,村党委专门组织村干部、村民外出考察、集中学习、充分讨论……很快,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白了牺牲眼前和局部利益,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

  “存量文章要做,增量文章也要做。”在对传统产业关停或升级改造的同时,吴协恩提出“体力转脑力、数量转质量”的思路,开拓了金融投资、旅游服务、仓储物流等一大批新兴产业。

  治理创新,扭住乡村振兴的抓手

  在吴协恩的带领下,华西村不仅一贯做到“依法治村、依法治企”,而且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在华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三治结合”的结果。

  “华西成功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定党的信仰,坚持走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在有些人看来,吴协恩说的这些可能是套话。但在华西,全村都在以实际行动来诠释这一点。漫步华西村,道路旁、楼宇间,各种党性教育标语映入眼帘。很多村民家中,张贴着“村规民约”、“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党员联系户名单等。

  “比财富更重要的是向心力。只有真正的民主、公开、透明,才能换来向心力。”吴协恩说,“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抓好‘关键少数’,也就是抓好村干部、抓好带头人、抓好一把手!”

  今年年初,华西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将监督触角延伸到村庄的各个角落。同时加强审计监督,不定期对企业以及村干部、财务人员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在内部公开。

  结合十多年的基层实践,吴协恩对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有着独到的看法,他说:“乡村振兴,关键的是基层干部先要振兴,要敢想敢干、能干巧干,只有我们带好头,村民才会跟着走,乡村治理才能更上层楼!”

  带好队伍,巩固乡村振兴的根本

  “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人们今后提到华西时,在想到华西富裕的同时,更多的是华西的美丽、正义和文明。”吴协恩表示。

  目前,华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9.05万元,“富口袋”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所以这些年来吴协恩更加注重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2013年开始,华西分6批选派年轻人,到贵州省和青海省的贫困地区接受锻炼,以此培养奉献和担当精神。“华西的年轻人得多吃点苦头。”吴协恩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村委的组织下,22岁的村民小邵跟三十几个华西年轻人一起到贵州的穿洞村体验生活。到村民家两个小时后小邵就给领队打电话,要求回去。因为他受不了当晚入住的环境:木头搭建的破旧老屋,蜘蛛网满墙、被子泛黑,窗外飘来的猪屎味直冲鼻内。

  小邵的情况在华西村年轻人中并不鲜见。奋斗之前就已经拥有富足生活,有些年轻人就不会像父辈一样脚踏实地工作。“如果是这样,那华西村如何有未来?受到电视节目的启发,我们就组织华西的年轻人到贫困山区去体验生活,看看华西村的过去。”吴协恩感慨道。

  像小邵这样的年轻人,华西已经选派出200多人。他们跟当地村民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干活,艰苦的生活环境深深触动了他们,回来后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自2006年开始,在吴协恩的主导下,华西还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开展互学交流,通过开设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少数民族村官等培训班,已为全国培训基层干部40多万人次。(记者 孙权 通讯员 沈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