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八十有余,头发花白稀疏,清瘦的脸庞上印证着他饱经沧桑的岁月,额头上布满的条条皱纹犹如一把把尺子,尺尺丈量着正流失的历史光阴。
父亲是位代课教师,教书的时候,在他的讲台上、办公桌的抽屉里总有一把戒尺,戒尺有时是老裁缝用的那种带有刻度的布尺,有时是农村木匠使用的木尺,有时是工人师傅用的不锈钢钢尺。父亲年少时上过私塾,私塾戒尺在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仍被私塾先生广泛使用并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受私塾先生的影响,戒尺在父亲的教学生涯中也不时的被使用。父亲的戒尺不打脸、不打头、不打屁股,专打手掌心,戒尺惩戒的对象主要是不写作业、背不出课文、上课不听讲、破坏教学纪律和学校校规等行为的学生,犯错的学生把手掌心伸出来,接受戒尺的惩罚,促使该生接受教训、引以为戒。
使用戒尺惩戒时一般在手掌心上打两下,不轻也不重。父亲教书育人38年,受过他戒尺惩戒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但其从未受到过学生和家长的投诉和记恨。当年,反而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拥护,不是如今社会和人们把其当作不文明施教和体罚学生而予以严格禁止的。
戒尺的内涵,一谓戒,二谓尺,戒为警戒、惩戒,尺为尺度、标准。使用戒尺,目的在于告诫违规犯错学生,心中要有一把戒尺,有尺有度,有规有矩,违之,要以尺的尺度给以惩戒,促使违规犯错者归于中正。
小时候,我未尝过父亲戒尺的威严,哪怕是高高地举起,轻轻地落下。但我已深深地感悟到父亲的戒尺比起白纸黑字的家规、家风,更让人敬畏,更让人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2013年9月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在当代,我们就是要握紧戒尺,在党员领导干部头上始终高悬一把“戒尺”,犯者,要祭出“戒尺”,实行“老虎、苍蝇一起打”,以法的力度,以法的程序,法的标准,坚决惩办之,尽最大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父亲的戒尺作为物件如今再也找不到了,但每每看着他额前的皱纹,就不由得想起他的戒尺,戒尺一直印在我的脑海,悬在我的心头。
今天,吾辈又肩负起纪检监察的重任,手中又多了一把“戒尺”,理当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弘扬父亲的“戒尺”精神,传承家风、严守家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奋斗者、开拓人。(严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