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又去上访了。
四月的一天下午,我们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了宿豫区来龙镇来龙居委会陈庄组。在村会计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信访人陈斯阳的父母家中。年久失修的房屋,衰败的庭落与周围干净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村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户家庭看来真的比较困难。”我心想。
老大爷招呼我们落座。
“大爷近来身体可好?”组长问道。
“哎,老了老了,腿脚不中用喽!”大爷边叹息着边敲打着自己的膝盖。
“大爷您可别这么说,我看您身子骨硬朗着呢!您小儿子陈斯阳回来了吗?”组长继续问道。
“没呢,还在外面打工。”
说话间,走进来一人,“我是他二儿媳妇,你们来干什么?”原来是李玉玲,陈斯阳的二嫂,这封信访件的实际举报人。从2017年4月开始,李玉玲以陈斯阳的名义为其申请低保,已经向省、市、区上访了三次。
“我们的事你们办好了吗?”李玉玲问道。
“我们这次来就是想解决这个事,区民政专门负责办理低保的工作人员也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她可以作出解释,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尽量给你帮助。”组长对她说。
“我们就是想办低保。”李玉玲答道。
“是想给谁办呢,我们得核实下家庭收入情况,看是否符合办理条件。”民政工作人员小王回答。
“你们看看这孩子,才三岁!”说着把小男孩牵到面前,“2016年妈妈生病去世了,爸爸不在家,现如今成天跟着爷爷奶奶,老两口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他也没钱上学,多可怜啊!”
“孩子的爸爸呢?”小王问道。
“跟着他哥哥在上海打工,不回来。”李玉玲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就是之前一直跟您说让孩子爸爸本人申请迟迟不来的原因?”小王继续问道。
“嗯……”李玉玲点了点头,“不过现在我只想给这个孩子申请低保。”
“李大姐您看,根据省里相关文件规定,办理低保必须由户主或者其委托人以家庭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书面声明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所以您侄子一人是不能办理的。”小王边说着边从包里拿出文件。
“那孩子这么可怜,你们就不管了?”李玉玲听罢情绪再次激动起来。
“当然不是,我们民政工作人员就是为困难群众服务的,除了低保我们还有其他救助方式。”说着小王走到大爷身旁,“听说大爷前一阵儿生病住院了,腿脚也不太方便,现在来龙民政办已经提出申请给他老人家申报临时救助了。”
“那孩子呢?”李玉玲焦急问道。
“放心!孩子到了上学年纪,不能因为没钱不上学啊,我们已经对接教育部门争取给孩子办理教育扶贫!”说着,小王从包里拿出了本子和笔递给孩子,“以后和大家一起上学去!”
终于,李玉玲缓缓地舒了口气,脸上绽出了笑容,“那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次我就不去上访了,哈哈哈……”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回去路上,组长对小王说道:“要是早些帮他们解决困难,他们也就不会连上访三次了,工作方式还是要转变啊,尤其是群众的困难不能解决,按政策不能办理时,更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群众才会理解我们。”
是啊!困难群众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的人群,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身上更是承载了群众的期盼与信任。这就要求我们吃透政策,入脑入心,在群众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出实措解难题,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吴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