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却赠拒贿有妙语

发布日期:2018-08-10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知古可以鉴今。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讲,既要心存拒贿的定力,还要懂得却赠的艺术,如此效果一定更好。

曾听到有干部这样抱怨:“现在送礼的人很多,有的实在没法拒绝。”甚至有贪官在法庭受审时,还称自己受贿是“怕得罪人”“不好驳人面子、伤了感情”。类似托词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对于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尺度的送礼行贿,领导干部能否顶得住不收,既考验其政治素质以及抵腐定力,也考验其却赠拒贿的能力。借鉴古代廉吏们的却赠拒贿妙语,就要做到:话要说得诚恳,实心实意,语重心长;理要摆得透彻,入情入理,无可辩驳。

对于上司的馈赠,晏子的婉拒很有艺术。《说苑》载,晏子上朝,乘坐劣马拉的破车。齐景公知道后,多次派人送来好车和骏马,晏子都不接受。景公说:“先生如果不接受,我也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您命令我管理文武百官,我节省衣服饮食的俸养,为齐国人民作出表率,即使这样还是担心人们奢侈浪费而不考虑自己的品行。如果我接受了您赠送好车和骏马,您乘坐它,我这个臣子也乘坐它,遇到那些在衣服饮食上奢侈浪费、不顾及自己品行的人,我就没有办法再加以制止了。”晏子不收景公赠送的好车与骏马,是为了当好表率,管好百官,进而辅助君王治理好国家。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景公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坚持自己的主张了。

如何婉拒同僚之间的馈赠,袁隶修的例子值得借鉴。《北史》记载,袁隶修一生清正廉洁、行为检点,为官期间没有收过别人的贿赂,同朝为官的尚书邢邵称他为“清郎”。袁隶修曾以太常少卿身份巡察各地,考核官员为政情况。经过兖州时,恰好邢邵在当地担任刺史,分别时送给袁隶修一段白绸子,袁隶修没有接受,而是写信给邢邵:“今天从您那里经过,您的行为有些失常。瓜田李下,古人都很慎重,希望我的想法,不要受到您的责怪。”邢邵也幡然醒悟,回信说:“我匆忙间没有想到这些,敬读来信,我很理解。老弟您过去是‘清郎’,现在是‘清卿’了。”一般说来,职级相同、又不在一起共事的人,交往往往不大拘束,互送点礼物倒也正常。而袁隶修在与老友日常小聚时,仍不放松自我要求,却赠话语既有力又得体,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拒绝下属的送礼行贿,理说得透亮,特别是讲清送礼的危害性,可以借鉴廉希宪的故事。据《元史》记载,元初宰相廉希宪以清廉自持,笃好经史,走到哪里都是一张琴和几箱书傍身,人称“廉孟子”。一日,有归顺元朝的宋朝官员带金银去见他,他说:“你们送我的这些东西,如果是自己的,我收了便是不义;如果是公家的,你们拿来送礼,就是盗窃国财,我收了就是贪赃;如果是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就更要罪加一等了。”“廉孟子”说得好,就在于他逐层分析了送礼者的问题——如果送礼者拿自己的钱财巴结他,收了就是不义;如果送礼者用公款行贿,就如同侵吞盗窃国家资财;如果送礼者用搜刮百姓的钱财来行贿,更是罪加一等。廉希宪条分缕析,说得送礼者是无地自容,只好卷起礼物掩面而逃。

送礼与收礼,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能把“收”的危害讲明白,从而让人收回礼物的,历史上也不乏其人。例如,三国时期,东吴华歆应诏要到朝廷去,亲朋好友及昔日同僚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巨额钱物。华歆看似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赠物上留下记号。临行之日,华歆把赠金赠物全都摆出来,对送行者说:“我接受的礼物太多了,考虑到我是单独远行,可能会因为携带贵重物品,而招来贼人暗算,希望诸位替我考虑,保全我的性命。”那些送行者只好各自收回赠送的礼物,也因此更加佩服华歆的高尚品德。收了礼恐怕连官都做不成、连命都保不住,这样严重的话都说出来了,别人还怎么能强迫官员收受礼物呢?

知古可以鉴今。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讲,既要心存拒贿的定力,还要懂得却赠的艺术,如此效果一定更好。(左连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