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贯重视伦理道德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是一支重要脉络,不少历史人物重视家风的培养和传承并将其化为文字,成为家训,留予子孙,其中明末清初理学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流传甚广,我父亲就曾抄录并作为教子治家的训条悬挂在老屋正中。
每次回老家,我总会情不自禁伫立中堂,抬头望一望墙上爷爷奶奶和父亲的画像,深深鞠上一躬,走上前掸一掸卷轴上的浮灰,默诵着父辈用心抄录的《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朱子家训》全文524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其中的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等,时至今日仍有教育意义。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为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问世以来,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不少人家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虽非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但作为村里屈指可数的高小生、村民眼里的文化人,父亲抄录《朱子家训》教子治家,看似卖弄斯文实在情理之中。
背熟《朱子家训》是父亲给我和妹妹小时候的硬任务,这倒并不困难,反正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印象最深刻的是,儿时顽皮犯错,玩伴常被他父母打得哇哇大哭,父亲却是把我拎到中堂前罚跪诵读《朱子家训》,并不出手打我。后来父母随我们兄妹移居扬州,但逢年过节父亲总要回家打扫庭院祭祀祖宗,因为常年关门闭户空气不流通,挂在中堂的卷轴受潮损坏,父亲又请毛笔字功底较深的姑父正楷重新抄录《朱子家训》。
也许正因为习惯了逢年过节回老家祭祀的做法,那年中元节前父亲独自回去,却突然倒下孑然一身离去,这成了我们身为儿女永远的伤痛和愧疚。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成家有了女儿后,我对《朱子家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父亲的教诲有了更深的认识。小时候,父亲先让我们背熟《朱子家训》,入脑入心,后要求按照训词去做,并言传身教,讲究的是循序渐进,耳濡目染,不教而教,教在其中。父亲每天一早就起床,打扫庭院,良好的习惯、爱劳动的美德伴随一生。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匮乏,父亲因在外工作,家境略好一点,却固守农民本色,十分节俭,嘴里念叨的总是那句熟悉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父亲喜欢看书,年纪大了眼睛老花,我陪他到医院门口的眼镜店配老花镜,服务员挑了一副镜架,试戴后比较满意,可一听说六百多元的价格,父亲跳了起来,对着服务员嚷道,“姑娘,你知道要挑多少担稻子才够?不要!”我知道父亲一生勤俭朴素惯了,连忙打招呼,但父亲坚决不许我买,最后只能换了一副六十多元的普通眼镜,“就这个好!就这个好!”
世上的事情,总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一辈子坚守更难,父亲用《朱子家训》言传身教,为我们子女当好榜样,我和妹妹也努力践行,并以此教育子女,希望不辜负父亲的一番苦心,希冀传承,“传承”两字,乃是家风家训的精要。
先贤有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养清正国风,先养淳厚家风,家风跨出家门,融入民族灵魂之中,汇注成民族的文化精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谨以此文,纪念我远行的父亲。(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