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做事先做人

发布日期:2018-08-07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傅雷家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已印行百万册;虽然版本几经增补更新,但都以著名翻译家傅雷与其长子傅聪从1954年至1966年的家信为主要内容。后续版本增补傅雷给次子傅敏的信、傅雷夫人朱梅馥的信等,也从不同的侧面立体还原了傅雷一家秉持的家风家学家貌。

杨绛先生在《忆傅雷》中说:“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只要看他翻译的传记五种,一部胜似一部。”为一个字词的翻译,他能翻遍字典辞典,问遍相关专业人士,耽搁很多天。而傅雷这种钻研的工作作风也影响到傅聪对待音乐的态度。

1954年,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在波兰留学。离开上海前,傅雷临别赠言:“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这句话在之后的家书中也被反复提及。无论身处顺境还是身陷泥淖,做事之前“先做人”这一信条,傅雷一家始终在用尊严捍卫、用生命践行。

“先做人”,首先要做个光明正大、真诚坦白的人。在傅雷看来,人最主要的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搞艺术,“顶要紧的是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他认为,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先要学做人。”(1956年3月1日信)

“先做人”,要做个淡泊名利、有所精神追求的人。傅雷指出,“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1957年3月18日信)他要求儿子摈弃对名望的贪求,以追求艺术的纯粹而学琴,还要将所学所思融会贯通。“热衷名利而得不到名利的人,怀着野心而明明不能实现的人,经常忌妒别人、仇恨别人的人,那一类苦闷便是于己于人都有大害的。”而那些只知道“饮酒吃肉,贪欢纵欲,没有半点文化生活的人”,与“怪物”无异。

“先做人”,要做一个心中有大爱、胸有大格局的人。傅雷早年在赴法留学的邮轮上,与同伴有个“君子协定”,相约要“维护中国人的尊严,以不卑不亢对抗外国人,不失国格”。傅雷是一个爱国的“赤子”,他也要求儿子对祖国对民族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并要把“热爱”付诸到实际行动上。“孩子,一个人空有爱同胞的热情是没用的,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的实质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1955年4月20日信)在家信中,傅雷常要求傅聪将国外音乐界的情形以及对乐曲的感想、心得,及时汇报反馈,“为了青年朋友们的学习,为了中国这么一个处在音乐萌芽时代的国家”,国外的相关信息可以弥补国内材料的匮乏,帮助国内学习音乐的青年学生们。

1960年5月,英国批评家埃利奥特写的《从东方来的新的启示》,盛赞傅聪用东方人的思想感情去表达西方音乐。傅雷深以为然,希望儿子“继续往这条路上前进”,尽“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使“世界的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1960年8月5日信)从家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傅雷心中的大爱,不仅仅拘泥于对祖国的、民族的自觉和自豪,还在于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倾力贡献和对世界他国民众的同理共情。

这二百多封家书,有生活恋爱婚姻人生方面的叮咛嘱托,有艺术文化哲学方面碰撞的思想火花,也有家国情怀气度修养方面的提醒点拨……但最基本最核心的信条是“先做人”。(陈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