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2020改版 > 一线手记

“是非地”变身致富林

发布日期:2019-05-14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3年前,我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被组织任命为江苏省睢宁县李集镇大周村驻村第一书记。当时,大周村是典型的“三无”村落:无发展基础、无增收渠道、无计划项目。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88户、488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5000多元。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一直在为村里的帮扶项目发愁,常常因为着急而夜不能寐。要帮助贫困户脱贫,帮扶项目是当务之急,而在大周村河滩地发展核桃种植项目,纯属偶然。

有一天,我跟村党支部书记周勇了解村里的资源条件,周勇说:“在大周村南,有一块河滩地,可是河滩地贫瘠,只能勉强种些大豆饲草,种其他农作物收成都不好。”听周勇这么一说,我倒是来了兴趣,决定去看看。在担任大周村第一书记前,我在宜兴市水利局参与过河道治理,知道为鼓励沿河农业开发,水利部门有一定政策支持。我一路走一路看,当想到“河滩地可以用来发展核桃种植业”这一点子时,一时间让我充满了干劲。

于是,我开始了多方沟通协调、学习考察、制订投资预算等准备工作。不久就和企业老板谈好了合作方式,并得到了省农科院和县里的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与村委会也达成了共识。河滩地平整工作很快开展起来了,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推进。

可是,矛盾在不经意间爆发了:有村民推倒了200多米长的围栏。长期以来,农村“三荒地”的土地权属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大周村也不例外。有30多户村民提出,200多亩的河滩地一直是他们耕种,在核桃地基础设施建设前后,村民代表多次到村委会反映诉求,要求维护他们的利益。

面对这种情况,我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商议该如何妥善处理。我想还得从根子上找解决办法。我和工作队的同志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讲法律、摆政策。对于有争议的村民,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完善承包方案,以重点户带动建档立卡户的合作方式,鼓励全体村民参与。还专门邀请相关农业专家到村里进行现场指导,利用他们在农业方面专业知识,让大周村的承包户吃下定心丸。

当优质核桃种苗终于运抵大周村后,我一家一家地指导,充当技术中介,省去承包户的技术消化成本,增强村民跟着干的信心。

核桃种植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顺利开展,由企业提供核桃树苗、指导栽种、兜底回购,收益多方分配。经过测算,每年低收入户亩均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为村里带来近20万元的集体收入。

如今,曾经的“是非地”变成了致富林,它也是大周村的新希望。(作者杨剑锋 系江苏省宜兴市水利农机局原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