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2020改版 > 清风故事汇

写着为民情怀的李公堤

发布日期:2019-08-16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夏夜的金鸡湖,是江苏苏州融汇古今风情的绝佳之处。每当夜幕垂临,湖水吸收白日的暑气,习习凉风轻抚岸边垂柳,吸引了许多游客。横亘南北湖水中的李公堤,是此时此地的景中之景。晚饭后,我喜欢领着女儿到李公堤散步。

李公堤如同西湖的苏堤,都是缘人而得名的湖中之堤坝。苏堤为苏轼任职杭州知州时所建,他的诗文千古不朽,同时还于美丽的西湖留下后人景仰和缅怀的大美。金鸡湖李公堤的筑造人是李超琼,四川合江人,清光绪年间本地县令,官位不及苏轼高,但于天地民心之建树,是一样的。心中有民者,民心铭记之。这蓝天碧水间的堤坝,当初只是防汛利航,但随着朝代的更迭,这些堤坝的实用功能渐渐弱化,而其人文价值却如同窖藏的美酒,愈发醇香。

李公堤似乎较之苏堤建筑起来更有难度。中国的封建帝制走过唐宋的鼎盛,到清光绪年间已然衰败,当这个一口川音的官吏抵达姑苏城外新建元和县时,已是四面列强如群狼突入华夏版图,瓜分勒索,国破家亡,民生凋敝。李超琼是山娃子,从小在山乡打草放牛,稚嫩的双肩早早扛负生活的重担。幸而他天资聪颖,喜爱读书,7岁时便跟着父亲识文断字,渐次长进。18岁时,每天走50里山路,去一贡生家拜师求学。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19岁的李超琼考中了秀才。之后,他仕途举步维艰,边教书边考学,多次乡试均“竹篮打水一场空”。32岁的李超琼远走东北,当起没有名分的军务幕僚,替人起草文件,出谋划策并跑腿传讯。但他心中之梦从未破灭,终于在34岁中举。6年后,当上常州府溧阳县令。又过去了几年,金鸡湖终于等来了44岁的李超琼,他奉诏由溧阳至元和任代理知县,翌年方调补为县令。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李超琼认为,自己应该倾尽所能为百姓做些事。

在李公堤上的李公塑像前,我给读小学的女儿讲着李超琼的故事,她听得津津有味,说:“他是当时的新苏州人啊!”我笑:“对,他的确是当时的新苏州人!苏州人好甜食,而他这个四川人却嗜辣。而且,他刚来听不懂苏州话。”我将我喜欢的李公一首短诗背给女儿听:“吴语听犹隔阂,土风昔号清嘉。水上笙歌几处,宵深弦诵谁家?”

我跟女儿分析说,诗人头一句就坦白了,听不懂吴语,“清嘉”词则一定来自苏州的《清嘉录》一书,后面两句最有味,同是描写笙歌曼舞,但细细品尝,画舫上有钱人花钱买醉,夜深了,却还有零星的琵琶或弦子在不成曲调地弹奏,学艺的孩子啊,苦中有乐,苦中有盼,民间隐藏多少艰辛和疾苦啊!

一番感慨后,我又从手机相册中翻出收藏的一副李超琼所撰对联,印证我们的判断。对联是这样写的:

帝泽如春,看庭前草色葱茏,愿境内都含斯意;江城入画,听郭外潮声澎湃,疑民间尚有不平。

看得出这位百姓的父母官,对上级是忠心耿耿,对百姓更是一腔柔情,满腹忧患,真正是一位深入民间、倾听民声、关心民生的好官。

我说,最好的“联”还是我们脚下的大堤。曾经的金鸡湖,南侧为通航要津,但风浪大,经常有翻船事故,过往船只视为畏途。汛期到来时人们往往束手无策,不但影响农民生产生活,还影响苏州主城的防汛排水,地方百姓早就有修堤的呼声。李超琼到任后,利用赈灾结余的资金,一方面向上级申请,一方面向民间发出倡议。当地贤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招募缺粮的贫民参与工程,以工换粮两不误,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从苏州城里运来碎瓦残砖等筑堤,一箭双雕。同时聘任资金督察,账目一清二楚,没有一分一毫中饱私囊。一年内筑起长堤,茭白芦苇护岸,堤上种植桃李,灾情逃遁。而且,李超琼在任期内,致力于苏州城东各官塘、道驿、堤坝、桥梁的建设以及河道疏浚,做了几十件重大实事工程,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贡献!

女儿忽闪着大眼睛,说,等她以后大学毕业了,就到四川合江去工作,或者教书,要多做造福百姓的事。我轻轻拍着她的头说,好,有志气!无愧于我们脚下的大堤……

民谚有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公堤——这前人栽的“树”,不仅仅是栽在大地上,也栽到了后人的心里。(李莹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