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要闻

十三五纪事 历史性发展丨天更蓝 水更清 山更绿

发布日期:2020-10-20信息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字号:[ ]

富春江两岸景色秀丽,水清鱼儿肥。渔民选好位置,停船撒网捕鱼。 李治钢 摄

  海拔4200多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高原之舟”牦牛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当地牧民世世代代饲养牦牛,牦牛越多代表着财富越多。43岁的牧民公秋迟里,从23头牛起家,最多时养了660头牦牛,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然而,牛多了,牧场却一度成了草木不生、土壤板结的“黑土滩”。

  人要富起来,山也要绿起来。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美丽中国”作为“十三五”十大任务目标,首次写入五年规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列成为同等重要的内容。

  整治草地退化,动了真格。5年前,石渠县长罗林在“黑土滩”立起帐篷,白天黑夜带着牧民在草原上攻坚种草。仅2014年至2018年,石渠县就实施退牧还草200万亩。

  从“逐草游牧”向“种草集约定牧”转变,公秋迟里主动把牦牛减少了一大半,卖牛的数百万元投入到圈舍修建,组建起合作社。“除了出栏肉牛,一头母牛每天可以挤3斤奶”。如今,石渠酸奶打响了名气,加上酥油、奶渣、民族手工艺品等,每家社员一年至少能分到3万多元的收入。

  山青了,水绿了,日子更美了。五年来,生态与发展协同推进,“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距离石渠千里之外的富春江,流贯浙江中部桐庐、富阳两县区。两岸山色秀丽,江水清碧见底,民居点缀其间,绮丽风光自古闻名。去年8月,富阳区举行了一场全民投票,为的是决定江边3根烟囱的去留。一字排开、120米高的烟囱,是当地造纸产业腾退转型后废弃的,当地人戏称为“三支清香”。

  让市民们没想到的是,烟囱的“主人”、浙江三星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泉在“拆除”选项打了钩:“虽然感情上有不舍,但我们有责任共护美丽富春江。”最终,烟囱拆除,告别“三支清香”的富春山居更加让人心旷神怡。

  “十三五”期间,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密集落地,污染防治攻坚战捷报频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为最得人心的历史性成就之一。

  天更蓝。与2015年相比,2019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前些年花1万块钱抢购了两台空气净化器,但这两年雾霾天越来越少,净化器基本没用过。”北京市居民李悦说。

  水更清。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截至去年底,全国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74.9%,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以前,水葫芦长得又厚又宽,人站在上面都不会掉进河里。如今,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湖南怀化辰溪县溪口村村支书张贤祥说。

  山更绿。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东北虎豹、大熊猫、神农架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全国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2.96%,绿色版图持续扩大。

  从三江源到毛乌素沙地,从东北林区到云南洱海,良好生态环境不断转化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和资源基础,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故事,生动诠释着“两山”理念,汇聚成美丽中国的动人景致。(曹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