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生产生活在哪里,巡察就跟进到哪里;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哪里,巡察就督促整改到哪里……近年来,南京江北新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积极推动巡察向村(社区)延伸,助力打通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从“你们村”,到“咱们村”
巡察组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民情
“咱们这边租金怎么收的,有乱收费的现象吗?”近日,每天早上去菜市场转转成为新区巡察组工作人员小李的习惯。“与摊贩们聊聊天,拉拉家常,能感受到最真实最直观的民生、民情,能为我们精准捕捉到问题线索。”经过多天的实地走访,小李感触颇深。与村民唠家常也不再那么“生分”,从“你们村”走成了“咱们村”。
各巡察组深入村街巷口、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张贴巡察公告,安装举报信箱,通过“听、查、谈、看、探、测”等方式,从群众的“视角”审视村(社区)党员干部作风。有的从信访件中“淘线索”;有的在查阅台账、财务资料中发现问题;有的不打招呼、说走就走,和老乡们打成一片,听取“活情况”。
熟悉情况,才好“画像”。为提高巡察监督精准度,新区选拔基层经历丰富、熟悉群众工作、了解惠农政策的优秀干部,纳入巡察人才库,综合考虑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年龄结构等因素,力求“老、中、青”搭配、“传、帮、带”一体。成立临时党支部,认真抓好学习交流,以学促知、以知促行,为巡察精准“画像”打下基础。
“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内部管理不规范,存在廉政风险……”通过边巡边察、拔钉清障,发现问题日趋精准。去年以来,新区完成3轮常规巡察任务,其中巡察35个村(社区)党组织,移交问题线索28条。
迈开“铁脚板”,眼睛朝“下”看
“过去这里的厕所,脏乱差!现在改善多了,有绿植、有排风扇。多亏巡察组解决了我们的烦心事。”家住南京江北新区大厂街道湖滨社区王山头的刘阿姨笑呵呵地介绍。
村民驻足查看巡察公告
厕所虽小,关乎民生。作为社区流动人员集聚区,王山头的这两座公厕承担着附近居民的如厕需求,因为厕所质量环境差而饱受诟病,遇到恶劣天气,厕所顶被大风吹跑了也未修补,具有安全隐患。巡察组进驻后,迅速将此问题进行反馈,当天下午湖滨社区就开展整改。
到底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要想群众点赞,巡察就要迈开“铁脚板”,眼睛朝“下”看,重视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新区巡察工作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村(社区)巡察接地气、贴民心、解民忧的特点,突出“短平快”,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剑指惠农扶贫、生态环保、困难补助发放、专项资金使用、集体资产管理等存在的问题。先后对35个村(社区)党组织巡察发现的437个问题进行反馈,就不同类型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建议。
聚焦“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要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巡察全过程。”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监察工委主任、党工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如认为,“采用解剖‘麻雀’方式找出问题的根源,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再回潮、再蔓延,做到整改一个、触及一类、消除一片。”
9.85万、9.75万……一个居民活动场地的地坪修整和塑胶铺设竟然分设为两项工程施工,投标单位完全一致,实施时间、地点相同。在对一个社区财务状况进行巡察时,这一异常现象引起了巡察工作人员的注意。
原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投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所以该社区为了规避这一“程序”,将同一个工程进行了拆包,每个包的标的额控制在10万以内,钻了制度的空子。
顺着这一线索,巡察组发现部分街道、社区不同程度存在着类似拆分发包、招投标管理不规范、项目过程粗犷、审计监督较为薄弱等问题。
针对巡察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巡察组向新区建设与交通管理局制发建议书,督促其建章立制,形成科学完备且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开展巡察,发现问题是生命线、推动解决问题是落脚点。既要注重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又要明确整改责任、督查督办、严肃问责。南京江北新区通过建立约谈机制压实巡察整改主体责任,动态跟踪了解,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使“微腐败”的空间被压缩,形成持续震慑;督促推动相关部门出实招、拿硬招,疏通群众反映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变化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截至目前,南京江北新区巡察组共督促有关单位制定整改措施650项,并逐条逐项明确整改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