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实践感悟

讲好群众语言

发布日期:2021-01-22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讲群众语言是一门交流艺术,一种工作能力。讲好群众语言,不仅可以有效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而且可以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现实中,有的年轻干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说话不“接地气”;有的干部异地工作不会说当地方言土语,加之本就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会说群众语言,与群众交流往往“打折扣”,甚至闹出“鸡同鸭讲”的笑话。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年轻扶贫干部到贫困户家中核实帮扶情况,用普通话文绉绉地问:“老乡,你享受住院‘零支付’政策了吗?”贫困户听后一脸茫然。幸好随行的村干部急忙“翻译”:“老辈子,小伙子问你住院掏钱没有?”贫困户这才听明白。

与群众顺畅交流,不仅在于学习语言本身,还在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基层实际。比如,群众喜欢什么、忌讳什么、想什么、盼什么,村情怎样、社情如何……了解了这些,干部才更容易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真正融入群众,和群众说在一起、聊到一块儿。

常言道,言为心声。讲什么样的话反映着思想水平,怎么讲话体现着工作作风。工作沉不下去,讲起话来就实不了;掌握不到第一手材料,讲起话来就言之无物;拉着架子,高高在上,讲起话来群众听着就不顺耳。如果党员干部不能和群众顺畅交流,就会在干群之间立起一堵无形的墙,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要想听到真心话、实在话,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恐怕很难。

做好群众工作,要把培养说群众语言的能力作为必修课,下苦功夫学习掌握。学说群众语言,不单指学习方言土语、了解社情民意,提高沟通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说话“接地气”、把文件政策翻译成大白话的能力。群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严谨的逻辑、规范的结构,多的也只是平铺直叙说问题、一语中的讲道理,看似平常话,却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比如,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把大包干解释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后来讲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又概括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把提倡真抓实干比喻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等。这些语言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情真意切,品起来意味深长。

学会说“群众话”、唱“百姓曲”、谈“民生理”,基层和实践是群众语言最活跃的课堂,也是群众语言最集中的地方。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要经常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背街里巷,多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聊聊天、站在一根田埂上谈谈心,到基层去的次数多了,在群众中待的时间长了,耳濡目染,日积月累,脑子里装进的群众语言就会丰富起来,也就会更自觉更熟练地讲群众语言。(曹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