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

党的领导是规划编制实施的根本保证

发布日期:2021-04-15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迎接数字时代,需要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图为广州智能生态博览会数字乡村平台,描绘出数字乡村建设中现代农业产业大数据、三农大数据、精准扶贫网络电商、人居环境、农业养殖、物流数据等有机融合高效管理的美好图景。(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之一。从1953年至今,我国已经编制了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又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在新的历史关口,梳理我国五年规划(计划)的演变发展历程,总结党领导下我国规划制度的成功经验,对在新征程中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和启发意义。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完善、发展我国规划制度,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力落后的状况和争先恐后发展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借鉴苏联经验,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我国基本遵循“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基本建立起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力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基本完成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以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时代。这一时期我国的规划制度也不断走向成熟、规范和完善,从指令性计划逐步转变为兼具指令性、预测性、指导性的计划,发挥了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引导市场资源配置、指导政府宏观管理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成功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并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经济发展继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时期我国规划制度注重以约束性指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预期性指标激发市场活力,更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注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

  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发展规律、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党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必然结果。

  保证现代化之路的连续性稳定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实施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的过程中,党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保证了现代化之路的连续性、稳定性。

  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难以通过市场的自发作用实现工业化。“一五”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举全国之力投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也使中国工业过分偏向东部沿海的布局得到改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在外国专家撤走的不利局面下,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集中力量,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援。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在攻克尖端科技难关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同心,合力攻坚,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完成。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历史表明,在中国以往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中,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历史雄辩地证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科学制定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编制、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年规划(计划)工作,绝不仅仅是封闭的政策制定、文本编制过程,而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多层次、多主体互动中,不断完成规划(计划)的协商、起草、试验、评估和调整。尤其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的规划(计划)的制定程序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十五”计划制定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有关部门邀请全国人民建言献策,参与到国家重大决策中来,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十五”计划纲要前后修改20稿,其中关于开发海洋资源、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中医药等意见建议,都是直接来自群众的呼声。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党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等,听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这次规划编制,还在我国五年规划(计划)编制史上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规划编制过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在党的领导下,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既是民意充分表达的过程,也是社会共识、全民智慧、全民力量凝聚的过程。(徐嘉,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4月15日理论周刊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