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写在简牍上的制度史 东海尹湾简牍中的廉洁元素

发布日期:2022-12-23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图为《后汉书·百官志》书影。汉代推行察举制,《后汉书·百官志》应昭注引《汉官仪》提到,汉代察举之人应符合的条件,首先是要“德行高妙”。(资料图片)

  19世纪末以来,大量简帛文献问世,让我们对战国秦汉史的认识更加丰富。当时人们“书于竹帛”,丝帛昂贵,竹木是更加普及的书写载体。图为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图片来源:国家档案局官网)。

  图为发现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汉代居延木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简牍虽然并称,但两者在形制上有明显的区别。竹简要编连起来,但较大的木牍不编连。一般而言,木牍主要用于公文、律令、私人信件等,而竹简则用于文学作品或篇幅较长的书籍。木牍用于私人信件时,一般长度为一尺,这就是将信件称为尺牍的来历。

  在纸尚未普及之前,古人“书于竹帛”。19世纪末以来,众多简帛文献出土,令人大开眼界。出土文献可补传世文献之不足,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基层社会、思想世界有无可取代的价值。本期我们一起来认识尹湾简牍。

  1 尹湾汉墓出土22种文献,具有巨大学术价值

  1993年,考古人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发现了一处墓葬群,共10余座墓葬,当年发掘了其中6座,出土了200余件铜器、铁器、陶器、漆木器、玉器、琉璃器和纺织品。考古人员从墓葬形制、出土的文物判断,墓群所葬时代为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或东汉初年,故称东海尹湾汉墓。该墓群2013年被评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1993年发掘的墓葬中,6号墓最有价值,墓葬完整,出土文物甚是丰富。其中包括133枚竹简和23枚木牍,共22种文献,所记载文字近四万字,内容极为丰富,共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东海郡行政文书六种:《集簿》《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东海郡属吏设置簿》《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第二类是私人文书八种:《赠钱名籍》《借贷书》《君兄衣物疏》《君兄缯方缇中物疏》《君兄节司小物疏》《无名氏衣物疏》《名谒》《元延二年视事日记》。第三类是术数文献七种。此外,还有一篇汉赋佚篇《神乌傅(赋)》,此文献一经问世,即得到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尹湾简牍反映了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它对于秦汉政治史、经济史、官制史、档案史、军事史、数术史、文学史、书法史、文字史、简牍史乃至古籍整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科学性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出土文献记载墓主人曾带病出差大半年

  尹湾汉墓是一处家族墓地。考古人员判断,6号墓主人姓师,名饶,字君兄,西汉成帝元延年间(公元前12年至前9年)曾担任卒史、法曹、□曹书佐(□表示出土文献中未能确定的字)、功曹史等职务。

  东海郡属于徐州刺史部,西汉晚期是其最盛时期。据尹湾简牍《集簿》记载,东海郡下辖18个县,18个侯国,2个邑,还有伊芦盐官和下邳铁官,也是县级单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东海郡有358414户,1559357人,在西汉103个郡国中户数排第六位,人口数排第七位,而当时户数超过12万就是大郡。东海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鲁南苏北的临沂市中南部、枣庄市、徐州市东部、连云港市、宿迁市和盐城市的北部地区。

  师饶在元延二年(前11年)官至功曹史。那么这是个什么官呢?功曹是郡守的属吏,不仅掌握职官选举,甚至也执掌包括上计、武备、钱谷、赋税等大权,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地位非常重要,被视为“郡之极位”,统领诸曹。能成为郡太守的左膀右臂,而且是在如此重要的大郡任职,这不仅说明师饶工作能力强,其品行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我们可以从简牍中窥见师饶晚年的为官经历和家庭经济情况。

  《赠钱名籍》中记录墓主师饶生病和死亡后,亲朋好友的赠钱名单及钱两数额,赠钱数从一百到一千不等,多为二百、三百、五百。师饶生病是在永始二年(前15年),死亡是在元延三年(前10年)。在元延元年(前12年)的《借贷书》中,记录了这年三月十六日,师饶向师子夏借贷了“八万”,约定五月末还,虽然师饶在两个月内凑齐了八万还钱,但在借钱时,家庭还是陷入了经济困境。

  《元延二年视事日记》是师饶在元延二年的工作日志,师饶这一年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出差,从正月至七月中旬任卒史,随后连升三级,从七月中旬后到岁末,历任法曹、□曹书佐、功曹史。但仅仅过了一年,师饶就去世了。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师饶生命的最后五年里疾病缠身,因一场病需要去借贷,说明其家境并不富裕,同时在元延二年仍长期带病出差,最终因病情恶化,隔年就去世了,在当时应属于“廉士”。

  3 汉代推行察举制,选拔官员重视孝廉之德

  师饶在元延二年连升三级,提拔的原因除了工作兢兢业业,还可以归因于他的品行。

  汉代选官是十分看重官员品行的。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是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科目。孝廉原为两个科目,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各郡国每年察举“孝顺亲长”者一人、“廉能正直”者一人,后孝廉往往连称而融于一科,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被举后先到中央任郎官,再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

  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被推选为孝廉的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第一条考察标准为德行,尤其强调清正廉洁,其次是学问、法令、谋略等方面,体现了汉代以德治国的为政之道居于主导地位。

  《汉书·武帝纪》说:“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孝和廉都是中国人推崇的道德品质,而且两者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自己父母的孝敬态度,可以推而广之地用来对待政事,最终也会使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故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崇尚孝道的家族多出廉吏,所以孝跟廉被认为是一种必然联系。

  汉代地方官吏、朝廷公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在当时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良好社会风尚,发挥了成风化人、移风易俗的积极作用,对汉代政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尹湾简牍中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是一份很难得的材料,对东海郡长吏情况作了统计,包括吏员现任职、原籍、姓名、原职及任用原因等信息。

  这145人所记任用原因有六个类型:一是以功迁,即考核过关、工作年限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升职,此种类型最多,明确记载者66人;二是以察举迁,包括以廉迁、以孝廉迁、以举秀才迁(即优异之才)、以举方正除(即品德高尚、敢于谏言之人),明确记载者21人;三是以捕斩盗贼或亡徒或不道者除,明确记载者11人;四是以请诏除,即因为请求皇帝批准被应允而任命,明确记载者5人;五是以军吏、国人(指诸侯王国之人)补,明确记载者3人;六是其他,明确记载者6人。《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印证了举孝廉是西汉时期官员上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

  4 出土文献呈现传世文献未能记录的制度史细节

  西汉中央政府每年会颁发给基层吏员用来记录本年干支历日的历谱,师饶在历谱上面的空白处记录下当天公务和住宿情况,6号墓出土的竹简《元延二年视事日记》恰好有这年师饶所记录的历谱,详细记载了其本人任东海郡吏的日常工作情况。

  师饶的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居府办公,二是出差。师饶居府办公的天数为87天,约占全年天数的四分之一,具体工作内容是例行公事,办理日常公务。简文中反映较多的是师饶出差的情况,在元延二年,他一共出差了16次,总计161天,几乎占据全年一半时间,所以师饶住宿地点也较多。

  在354条日记中,除去空白简、遗失简、字迹不清的,共有180条记录当天行事简文,其中有125条记载了住宿地点,包括官府住宅和私人住宅。当时规定官员们平时办公、住宿都在官署,只有休假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级长官的属吏,也必须在官署居住,如发现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汉简中,多有检查烽燧戍所吏卒不在署并给予审问的记载。因此,《元延二年视事日记》中师饶把记录住宿地点当做最为重要的内容,借以备忘、备查,以防将来在考核中出现问题而没有凭据,这也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就重视官员的事项报备工作。

  上文中的《元延二年视事日记》是记录墓主人师饶的工作和生活的私人文书,此外尹湾简牍中的官方行政文书,详细记录了当时东海郡行政建制、吏员设置、人口户数、田亩赋税和行政开支等方面情况,为先秦两汉时期的人事档案制度的研究提供了详实史料。

  《东海郡吏员簿》统计了东海郡郡级、县级、盐官、铁官所设的吏员及长吏之俸禄,印证、补充和订正《汉书》《后汉书》关于官职的记载。

  《东海郡属吏设置簿》记载了东海郡属吏的设置情况,包括人员总数、定员编制、赢员(超编)情况,以及属吏的设置情况。

  《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木牍是东海郡下辖的长吏不在署、未到官人员的统计簿籍,每条包含官职、姓名、不在署或未到官的原因等信息,应是一年内的情况,但具体是哪年的不得而知。

  长吏不在岗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徭役,即在外负责组织徭役,有13人,包括输钱都内(运送赋税到位于长安的国库)、送罚戍上谷(送被罚戍边的人去上谷郡,郡治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上邑计(向京师呈报一年的行政成绩)等;二是告,即官吏休假,有6人;三是宁,即亲人去世守丧,有6人;四是缺,其中包括死的7人,免职的3人,共10人;五是有劾,即被起诉,有2人;六是未到官,可能是新官上任,还未到任上,有6人。这片木牍进一步说明了师饶在《元延二年视事日记》中,要尽可能将自己出差在外的行踪详细记录在案以备查。西汉明确专职吏员分类统计上述具体信息,强化对官员的日常管理,确保考核与选拔官吏有理有据。

  尹湾简牍的发现,充实了汉代制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事档案制度、察举迁转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都较为完善,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传世文献未载的制度运行细节,正是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人们对于廉洁品质的重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德尚廉、持廉守正等廉洁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政德教育中,不断提升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思想觉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启智润心方面的作用,真正让清白自守内化于心、化外于行。(尚修竹 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