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穿街过巷

发布日期:2022-09-15信息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

快下班时,朋友打来电话,约我下班后一同吃饭,地点安排在一个价廉物美的农家饭庄,在城郊接合部。朋友说:“你打车到XX地方找到XX巷子再向北走几十米会看到一个标志……”我听糊涂了,打断他:“哪有这么麻烦,告诉我什么巷什么饭店就行。放心,在小城混这么久,找个小巷子的本领还有!”

果然,我没有问一个路人,没有打一个电话,晚饭时分径直站在了几个先我而至的朋友面前。

我喜欢步行,喜欢暴走,喜欢穿街过巷,熟悉这个城市的许多大街小巷。曾看过一篇新闻称某基层派出所所长是辖区的“活地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称号,在这个城市的许多区域,我也敢借来自我标榜。为了健身,晚间暴走是我多年的习惯;为看新鲜,专拣小巷走,是我的一个癖好。

步行时,尤其走在小巷的时候,我喜欢东张西望,看路两边有哪些店铺,有什么能吸引我注意的地方。我知道最近的公共厕所在哪个角落,知道哪个巷口的烧饼油条最香酥可口,知道修鞋的、理发的、编蒸笼的、做匾框的、卖旧书的、卖炒货的、卖花圈的集中在哪条巷子哪个部位。这些小巷,像人身体上的纹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我顺着每一条纹理,都能找到想找的地方。走在小巷,我常有此感:城市的街道大同小异,除了高楼和商铺还是高楼和商铺,只有走进城市的小巷,才算看到了城市的“素颜”,了解到居民真实的生活。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开了一家临街的服装加工店,又在门口支起了卖水果的木架,她就那么坐在一堆衣物、水果的缝隙间,忙碌而从容。在某条巷子的尽头,还藏着一个做竹制蒸笼的,见惯了白铁皮、不锈钢蒸笼的我,以为篾匠这一行当已经失传,却在这里不期而遇。在一家以缝补衣服、换拉链、“撬”裤脚等针线活为生计的店铺门口,第一次看到写在玻璃门上的“撬”字时,我笑了,知道店主人写了别字,应是“缲”(qiāo),随即,我又暗笑起自己的迂和酸——当真在店门面写上“缲”裤脚,或许会有更多的人不知所云,倒不如“撬”字歪打正着。就这样,穿街过巷,走动的是我的双腿,转动的是我的双眼,胡思乱想的是我的头脑,移步换景,不断更迭刷新,一刻不停。

若在小巷遇见熟人,那种感觉有点像“他乡遇故知”,颇感惊喜意外。“咦,你怎么在这里的?”我奇怪,对方更奇怪。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多是这个城市的新居民,住在千篇一律的高楼里,而能在小巷里住的,多是城市的“土著”。我遇见的熟人,常是“土著”的儿女,他们出现在小巷,是看望父母或者回去蹭饭的。

了解一个城市,就像读一本书。去旅游,浅尝辄止,连粗读都算不上,最多是浏览了这个城市比较精彩的几页。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每日穿行在单位、家庭和朋友圈子之间,也未必称得上熟读一本书的水平,除非你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爱上这座城市,主动去读。如果你不仅知道这座城市的现在,还知道这座城市的历史,知道她隐藏在喧嚣烟火背后的文化底蕴、城市性格、俗世悲欣,那就是在研读一座城市了。我呢,熟悉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爱这里的芸芸众生,算是努力地在精读吧。(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