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走亲戚

发布日期:2023-02-02信息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

里下河盐阜一带有句俗语:亲戚越走越亲。亲戚怎么走法?正月初二,是女儿回娘家、外孙看外公外婆的节日;初三,是侄子看姑母、外甥看舅舅的节日;初四,新婚夫妻要去女方娘家拜大年;初五是小年,本村族里亲戚欢聚;初六,多是人家举办婚礼的好日子;初七初八,“七不出八不归”,在外者是“归不得”,守家者是“出不了”;初九初十“往家飞”,那是所有在外走亲访友的都要回归暖巢。初十至十四,多是宴请长辈、亲友、邻里的时段,民间称作“请春酒”。不过正月十五,这年就没有过完。

走亲戚的无不喜气洋洋、只怨路远水长。到了亲戚家,如果带上孩子的,长辈照例要给压岁钱。那时,没有红包外壳,是早就准备好的几张毛票,讲究的人家,用做春联窗花裁下的一角红纸包上,外扎红头绳;一般人家,都是兴冲冲回到内屋,到箱底摸出准备的压岁钱;也有的老人是当面从口袋里掏出还带有体温的毛票——小孩再多,人人有份。彼时,没有发达的通信,但来了亲戚,给压岁钱从不拉胯掉链子,家家有备无患,可见当时亲戚的用心用情。

领受长辈的压岁钱时,父母总会提醒一句,或者灵光的小家伙会自道一句,“给您把头磕上!”声出身随,欲下跪行大礼,长辈总是抢上前一步,拉将起来,喜笑颜开:“心到就行,心到就行!”

去往娘家舅家等亲戚家都要带礼物,这叫“年礼”。年礼数量、质量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翻新。我这个“六五后”,加入走亲戚行列且有清晰的记忆,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了,一般亲戚多带上大糕馃子、白糖烟酒。烟酒是奢侈品,要根据各户的能力而定。当年是计划供应,有的大方爽气的户家,也会把自己仅有的烟酒放到“年礼”篮子里的。大糕一定是“阜宁大糕”,这是盐阜一带的名品,据说乾隆下江南行至淮安府歇息时,所用的主点心就是阜宁大糕。皇上食后龙颜大悦,赐“玉带糕”。民间有一句尽人皆知的祝福语:“阜宁大糕,祝你步步登高!”

亲戚带来了“年礼”,主家是要回礼的。被走的亲戚“回礼”,基本就是收一半、回一半,哪怕你只带来两条大糕、两包馃子,主家也要回上一条大糕、一包馃子。过去这里传说一则笑话,说傻女婿上门,只带上一条大糕、一包馃子,岳父母大人脸都气绿了。这是揶揄人的笑事,真正在民间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再穷的人家也有情商和礼路,“年礼”的“好事成双”,父老乡亲都是透熟谙知的。

过去走亲戚中也有辛酸的往事。过年没有新衣服新鞋帽的人家,是要向条件好的邻居借衣服的。邻居之间“借来借往”都十分豪爽,不藏不掖。小时候,我最喜欢走亲戚,亲戚家里箱角藏的,屋梁上挂的,木桶里养的,布袋里灌的,大瓢里码的,条台上摆的,倾其所有拿给我,且都是家中的最好吃物。有时到亲戚家时候尚早,亲戚会用一碗“泡馃子茶”“泡糕伴糖”或“煮汤圆”招待,谓之“打打尖”,也叫“接饷”,其实是给一路鞍马劳顿的亲戚胃袋设个奔往午餐的“中转站”。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走亲戚的风俗在盐阜一带渐渐式微,令人时常回忆、时有感慨。好在,每每春节期间,考虑到一年间亲戚难得一聚、时间金贵,农村的婚礼、寿事都提到春节假期里操办,四面八方的亲戚围绕一个主题,欢聚一起,调浓亲情,也不枉是“走亲戚”的现代版和改编剧种了。(张大勇)